-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展10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78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维持1.8%、2.5%不变,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对于本月MLF操作利率维持不变,一方面,年内已进行两次降息,经济基本面逐步改善,短期内政策利率无进一步下调必要;另一方面,短期内汇率承压运行,“内外平衡”考量下,MLF利率不变也是最优选择。
-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
在前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继续显效之下,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趋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多位业内专家均对三季度数据预期偏乐观,预计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或在4%以上。当前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基本面触底回升基本得到验证,后续随着地产政策效果显现,经济有望进一步改善。
-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显示,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落地生效,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重回上升区间,多个分项指数和分行业指数上升明显。当前中小企业运行呈现出发展信心显著提振、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增强、劳动力市场供需持平等特点。
-
近日,长端美债收益率大幅冲高。10月9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虽小幅回落,但仍处于4.78%高位。关于本轮美债收益率“狂飙”的主要原因,美国在9月30日成功避免政府“关门”,导致投资者抛售避险国债,推升了美债收益率。同时,假期期间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短期具有韧性,叠加部分美联储官员“鹰派”发言,导致市场对于美国货币政策的紧缩预期有所提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美债收益率上行。
-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支撑下,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呈现“一顺一逆”的自主平衡格局,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
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151亿美元,较8月末下降450亿美元,降幅为1.42%。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及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非美元货币总体贬值。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
-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通过相关的模型和算法,加上支撑模型和算法的传感、计算和行动机构等软硬件而形成会看、会听、会说、会思考、会学习、会行动的智能系统。目前,人工智能逐渐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相关技术持续向实体经济渗透,正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随着9月步入尾声,美国政府是否会陷入“停摆”再度重回市场焦点。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报告对美国政府陷入“停摆”的担忧正在加剧。投资者也需要警惕美国政府“停摆”这只“黑天鹅”,在近期再度突袭国际金融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表示由于联邦政府可能在本月底“关门”,SEC的监管活动将受到严重限制,可能无法履行一些基本职能。联邦政府“关门”意味着保持正常的市场监管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