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商务部新增1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通过“监管创新+服务优化+生态构建”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聚焦“产业链协同”“品牌出海”“数字化转型”三大目标。新增城市选择凸显战略考量,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制定“一市一策”实施方案。品牌培育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设立品牌出海专项资金,鼓励发展直播电商新模式。
-
中新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50亿新西兰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次续签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从“应急支持”向“常态协作”深化。机制创新体现在“双向流动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融合。政策的协同效应在“一带一路”与“新澳自贸协定”框架下凸显,人民币离岸市场培育是此次协议的隐性亮点。
-
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扩容,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政策通过“额度提升+范围拓展+机制优化”组合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通知首次将12个前沿细分领域纳入支持清单,并引入“风险共担”条款,降低银行顾虑。政策还鼓励“贷款+股权投资”联动模式,与财政部政策形成互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
2025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优化交易结算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交易结算机制优化为“T+1非担保交收”,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政策与其他开放举措联动,构建多维度跨境投资生态。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包括风险准备金和信息披露要求。
-
2025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明确企业数据资产可入表核算,建立全国统一数据交易“白名单”制度。试点区域形成差异化格局,京津冀侧重交易所联盟,长三角聚焦工业数据确权,粤港澳探索跨境流通,中西部开发特色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成为新型可交易资产。
-
2025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理财新规,核心为净资本充足率约束、全面净值化管理及流动性防控。新规禁止预期收益型产品,要求开放式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规范销售行为并限制非金融机构代销,推动行业头部化,中小银行面临增资或缩规模抉择。
-
2025年8月,三部门联合发布新版绿色金融目录,首次统一绿债绿贷标准,采用双标识区分减排贡献,新增氢能全链条、储能、绿色消费等领域。试点区域差异化探索,与欧盟标准互认,推动绿色项目融资效率提升及跨境流通。
-
2025年8月20日证监会发布新政,取消外资私募股东资质限制,允许境外机构设立全资私募并全国试点。新规实现股比全面放开、审批流程简化、投资者限制松绑,形成北上深三大聚集区,资金将重点配置高股息蓝筹、ESG主题及跨境套利策略。本土私募面临竞争压力,监管同步升级风险准备金计提与数据报送要求。
-
央行副行长邹澜8月18日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我国动产融资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元,但动产利用率仍低于国际水平。新政明确将通过深化统一登记改革、扩大担保物范围、强化科技赋能等三大举措,预计释放超20万亿元动产融资潜力,为中小微企业破解"轻资产、融资难"困局提供制度保障。
-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口岸通关效率最高效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优化边检快捷通关,试点启用“智能通关”边检快捷通道,实施国际货物船舶“零等待”作业、“零延时”验放,国际货运航班“好来快走”,为重点物资车辆开通边检“绿色通道”,中外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通关时长大幅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