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视界丨外汇结算便利化再升级:国家外汇管理局征求意见稿释放三大政策红利

2025-09-28 21:56:2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2025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推出9项外汇资金结算便利化措施,应用“负面清单+白名单”管理,扩大试点地区,优化轧差结算与资金池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资本项目改革形成双轮驱动,支持外贸稳定发展。

——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5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外汇资金结算 支持外贸稳定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10月5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外贸、促开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此次征求意见稿以“扩面提质、管理优化”为主线,推出9项便利化措施,首次在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中全面应用“负面清单+白名单”管理思路,通过“审慎合规银行+优质企业”名单制模式,实现跨境资金结算“简流程、降成本、控风险”的有机统一。这份政策文件与前期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形成“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轮驱动格局,预计将为外贸企业节省结算成本超200亿元,推动跨境贸易外汇收支效率提升30%以上,为外贸稳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政策出台的背景源于外贸新业态发展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度契合。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年均增速超20%,传统外汇结算模式在单证审核、资金轧差等环节的流程性约束逐渐显现。某跨境电商平台财务负责人表示,此前每笔出口收汇需上传物流单、报关单等5项纸质材料,平均审核时间达2小时,而此次政策允许银行凭电子信息办理收付汇,预计单笔业务处理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征求意见稿正是针对这些痛点,通过制度创新打破“逐笔审核、单证齐全”的传统模式,构建与外贸新业态相适应的便利化结算体系。据外汇局统计,2024年我国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理收付汇规模突破8000亿美元,但因代垫费用审核复杂,约30%的中小委托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延迟问题,新政通过放宽服务贸易代垫期限至12个月,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扩面提质”类措施聚焦市场主体获得感提升,通过试点扩容与业务创新释放政策红利。征求意见稿明确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地区范围,新增地区可直接适用轧差结算、资金池集中收付等便利化措施,预计试点地区将从现有12个增至20个,覆盖全国主要外贸省市。在轧差结算领域,政策突破原有“一对一”交易限制,允许企业将货款与运输费、仓储费等相关费用轧差净额结算,某家电出口企业测算显示,采用“货款+运费”轧差后,年跨境收付汇笔数可减少40%,银行手续费降低25%。跨国公司资金池管理进一步简化,主办企业和成员企业均为优质企业的,可直接办理经常项目资金集中收付,无需逐笔提交背景材料,某汽车集团因此将全球资金归集效率提升50%,年节约财务成本1.2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次将涉外员工薪酬纳入便利化范畴,优质企业员工可在核定额度内“免审单”购付汇,解决海外务工人员薪酬汇出手续繁琐问题,预计惠及超50万涉外就业人员。

“管理优化”类举措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再造,构建外贸结算新生态。在外贸综合服务领域,征求意见稿允许银行凭电子信息为平台及其委托客户办理收结汇,企业无需再提交纸质报关单,某外综服企业透露,其服务的3000余家中小微企业将因此实现“报关即收汇”,资金到账时效从3天压缩至T+1。服务贸易代垫期限从6个月放宽至12个月,且允许跨境电商平台为客户代垫境外仓储、物流等费用,某跨境物流企业测算,此项政策可使代垫业务占比从20%提升至50%,缓解中小电商“先垫资、后回款”的资金压力。针对承包工程企业海外业务特点,政策允许其在境外设立资金集中管理专户,统筹调配多项目资金,某建筑集团通过专户将东南亚5国工程款归集后,汇兑损失减少600万元。

政策实施机制的创新体现了“放管结合”的监管理念。此次改革以“审慎合规银行+优质企业”名单制为基础,银行需通过外汇局展业能力评估,企业则需满足“近2年无外汇违规记录、上年度进出口额超500万美元”等条件。外汇局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智能监测+风险预警”系统,对轧差结算比例异常、代垫费用超期等情形自动提示,确保便利化与风险防控平衡。某股份制银行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表示,银行已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对出现异常交易的企业及时调出名单,形成“激励相容”的良性循环。

作为政策征求意见阶段,市场主体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或传真等方式反馈建议。外汇局明确,意见反馈截止后将结合各界建议完善政策细节,预计年内正式实施。此次改革是外汇局落实“金融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减环节、优服务、强监管的组合拳,既为外贸企业松绑减负,又为银行展业提供空间,更通过负面清单管理释放制度型开放信号。随着政策落地,我国跨境贸易外汇结算将进入“便利化+安全性”双提升的新阶段,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