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具有金融和科技双重属性的数字金融,也已成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力保障。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依法合规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方式主动有序拓展客户,以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质效,以用户导向来设计和提供更为易用、便捷、丰富的便民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
随着10月份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近期各地陆续推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数据要素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数据资产“入表”的落实,企业将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速推动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这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随着各地政策落地,资本市场和数据要素市场也将迎来双重利好。
-
近年来,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28万家,获贷率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相关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
日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为负,资本净流出达118亿美元,自1998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季度国际收支平衡数据以来该指标首次转负。造成资金流出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美联储政策,即美国货币持续紧缩导致外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其国际投资。中国仍然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
-
自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落实方案。目标方法既已明确,落实落细是当务之急。当前,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需进一步加强监督严肃纪律,防范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财会信息失真等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同,加强与其他各类监督有效协调,合力实现信息互通、同频共振,让财会监督更有规划、更加精准。
-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指标继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三季度经济实现超预期增长,当前市场较为关注四季度是否能延续这一向好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下阶段情况看,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继续释放,需求改善对生产带动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加之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向好态势。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为此应全面系统地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保证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更能行稳致远。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长效思维,抓住关键问题,既具备防范风险的先手,也不乏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高招,从而高质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
由于前期一揽子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叠加万亿国债发行会导致债券市场供给增大,从而对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央行适度增大流动性投放操作,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11月13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1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维持1.8%不变。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完善机构定位”部分,指出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凝练概括了保险业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风险减量管理以及金融服务三大主要功能,发挥减缓吸收外部冲击、减轻震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安全感和体验感、稳定预期的作用。
-
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与此前相比,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的宏观背景更加复杂和特殊。从外部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地缘政治动荡以超预期的方式发生,外部不确定性广泛积聚;从内部看,中国经济行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阶段,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夯实基础、砥砺前行。在这一背景下,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要坚持系统性、制度性开放,同时练好内功,与开放水平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