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3年11月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2023年1月份至9月份,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探索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
国务院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主动全面对接高标准规则,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力度,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下一步,商务部将与上海市一道,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试点措施落地实施,尽快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加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障生态环境功能、筑牢绿色发展底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
当前,气候变化风险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需要携手应对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相关资金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支持脆弱国家保护自己免受气候破坏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事实上,早在去年沙姆沙伊赫的COP27上已经同意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但一直没有敲定具体的实施细则。COP28召开首日,各国代表就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达成一致,给COP28开了一个好头,也成为COP28的首个重要成果。
-
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取得积极成效。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持续保持较高增速,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市场机制,不断丰富科技金融工具和产品,定能让一颗颗科技创新的“种子”得到更多金融活水的滋养,让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强国之基。工信部前不久出台了《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提出要在指导地方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可以看出,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是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性举措。
-
实施碳足迹管理,碳足迹的核算、评价、认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
-
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多部门政策协同。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此次八部门联合出台25条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振市场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