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21:47:4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金融行业的背景下,《金融大数据与智能决策》以“数据驱动决策”为主线,系统构建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全书聚焦“技术融合—场景落地—伦理平衡”三大核心议题,首次提出“智能决策成熟度模型”,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进程划分为数据整合、模型应用、自主进化三个阶段,配套评估指标体系,帮助机构定位转型瓶颈。
技术层面,本书详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协同机制: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客户投诉文本、研报摘要等)到机器学习模型构建(随机森林、深度学习等算法对比),再到决策系统部署(模型解释性增强、人机协同流程设计),通过商业银行智能风控、券商量化投顾等案例,揭示技术落地的关键挑战。场景落地部分覆盖智能获客、风险定价、资产配置等八大领域,以某股份制银行“AI信贷审批系统”为例,演示如何通过客户行为数据与传统财务指标的融合,提升小额贷款审批效率,同时降低风险误判率。
书中特别关注智能决策的伦理与合规问题,深入探讨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监管科技适配等前沿议题,提出“可解释AI在金融场景的实施指南”,帮助机构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附录收录《金融智能决策系统建设 checklist》,涵盖数据治理、模型验证、应急预案等模块,为金融科技团队提供从规划到落地的全流程指引。本书上市后被多家头部金融机构列为内部培训教材,被誉为“兼具技术前瞻性与实战操作性的智能决策指南”。
作者简介
高巍巍:金融科技领域资深学者,拥有10余年金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经验,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商业银行智能风控系统开发,著有《智能投顾:算法驱动的资产配置》等专著,入选“中国金融科技新锐学者”。
匡芳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经济学硕士,专注金融数据治理与监管科技研究,参与撰写《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为多家商业银行提供智能决策咨询服务,在《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擅长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战工具。
汪占熬: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研究方向聚焦金融大数据建模与风险管理。
目录
第一章 金融智能决策的底层逻辑
1.1 数据驱动决策的范式变革
1.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协同机制
1.3 智能决策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
第二章 金融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结构化数据整合(交易流水、客户画像等)
2.2 非结构化数据解析(文本、语音、图像等)
2.3 数据质量提升与特征工程方法
第三章 智能决策模型构建与优化
3.1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在金融场景的应用
3.2 深度学习模型的风险预测实践
3.3 模型解释性增强技术(LIME、SHAP方法)
第四章 核心业务场景落地案例
4.1 智能信贷审批:从数据采集到额度核定
4.2 量化投顾: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资产配置
4.3 反欺诈监测:异常交易行为识别与预警
第五章 伦理挑战与合规框架
5.1 算法偏见的成因与缓解策略
5.2 数据隐私保护与匿名化技术
5.3 智能决策的监管科技适配路径
第六章 未来趋势与组织变革
6.1 生成式AI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前景
6.2 人机协同决策模式的构建
6.3 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的组织保障
精彩书摘
传统金融决策依赖经验判断,而智能决策系统通过数据与算法的协同,将分散的信息转化为可执行的策略。例如,在客户信用评估中,不仅需要分析财务报表等结构化数据,还需纳入社交媒体行为、消费偏好等非结构化信息——这些数据共同构成客户的‘数字画像’,使模型能够捕捉传统方法难以察觉的风险信号。某银行的实践表明,当非结构化数据在评估模型中的权重达到30%时,风险预测的准确率提升显著,同时客户体验也因申请材料简化而改善。
在信贷审批场景中,某客户被系统拒绝贷款,仅告知‘风险评分不足’会引发不满,但若能具体说明‘近期频繁更换联系方式’‘关联账户存在逾期记录’等关键因素,则客户接受度明显提高。可解释AI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监管要求,更在于建立人机信任——当信贷员理解模型为何做出某一判断时,才会更愿意在实际业务中采纳系统建议,实现真正的人机协同。
某智能投顾系统曾因训练数据集中历史收益较高的资产多为传统行业,导致对新兴科技领域资产的配置比例偏低,形成‘行业偏见’。这种偏见并非源于恶意设计,而是数据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所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模型开发阶段引入‘公平性约束’,通过调整特征权重、增加代表性不足群体的数据样本等方式,确保算法决策的平衡性,避免系统性歧视。
智能决策系统并非要取代人类决策者,而是通过处理重复性工作、提供备选方案,释放人类在战略判断、例外处理上的优势。某券商的量化交易团队采用‘机器生成策略+人类筛选优化’的模式,机器负责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交易信号,人类则基于市场趋势、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进行最终决策,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机器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人类的全局视角。
如果将智能决策系统比作一座大厦,数据治理就是地基。某保险公司智能核保系统曾因数据源接入不规范,导致健康数据与理赔记录出现逻辑矛盾,模型输出结果反复波动。这提醒我们,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是智能决策的前提,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完善数据血缘追踪机制,确保每一个决策都可追溯、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