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20:41:0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2025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优化交易结算机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交易结算机制优化为“T+1非担保交收”,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政策与其他开放举措联动,构建多维度跨境投资生态。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包括风险准备金和信息披露要求。
——援引自证监会
2025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的公告》(证监会公告〔2025〕XX号),宣布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同步优化交易结算机制,便利境内外投资者跨境投资。这一举措是继2014年沪港通启动、2016年深港通开通、2022年ETF纳入互联互通下的又一标志性开放动作,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入“股票+基金”多品类协同阶段。作为落实中央“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求的关键一步,此次扩容不仅丰富了跨境投资工具,更通过“标的扩容+机制优化+风险防控”的组合拳,为境内外市场注入长期配置资金,推动A股市场与国际规则深度接轨。
从标的筛选标准来看,此次纳入的ETF体现出“宽基为主、行业为辅”的多元化布局。根据公告,符合条件的ETF需满足“成立满6个月、规模不低于20亿元、跟踪指数发布时间满1年”等基本要求,同时优先纳入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以及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的产品。某基金公司指数投资部总监透露,其管理的沪深300ETF和科创50ETF已通过初步筛选,预计10月正式进入标的名单,目前境外机构咨询量较政策发布前增长300%。这种“分层纳入”机制既保障了市场流动性,又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覆盖不同市值、行业的配置工具——公告特别指出,未来将根据市场运行情况,逐步将消费、医药等细分行业ETF和商品ETF纳入标的,最终形成“宽基+行业+主题+商品”的全品类ETF跨境投资体系。
交易结算机制的优化是此次政策的核心亮点。公告推出“T+1非担保交收”模式,将跨境ETF交易的结算周期从原来的“T+2”缩短至“T+1”,与境内ETF结算效率保持一致。某外资券商运营部负责人表示,结算周期缩短使资金周转效率提升50%,原本需要冻结两天的跨境资金现在可当日复用,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公告允许境内外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进行ETF申赎,境外投资者可使用人民币或外汇参与,申赎对价为组合证券及现金替代,这解决了此前“只能买卖、不能申赎”的流动性梗阻问题。上交所数据显示,试点期间,某跨境ETF的申赎规模占比从5%提升至25%,折溢价率长期控制在0.2%以内,市场定价效率显著提升。
政策的协同效应体现在与其他开放举措的深度联动。此次ETF纳入与“港股通标的扩容”“人民币柜台交易”等政策形成互补,构建起多维度跨境投资生态。例如,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沪深港通买入A股ETF,同时卖出港股通中的H股ETF,实现跨市场对冲;而人民币柜台交易的推广,使ETF交易不再受汇率兑换限制,进一步便利了跨境资金流动。某外资资管公司亚太区负责人透露,其正在设计“A股宽基ETF+港股科技ETF”的跨境配置组合,预计政策落地后规模可达10亿美元。这种“产品互通+货币互通+机制互通”的立体开放格局,与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公司的扩容进程形成共振,推动A股在全球指数中的权重持续提升。
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为政策落地保驾护航。公告要求ETF管理人建立“跨境运作风险准备金”,按管理规模的0.2%计提,用于应对申赎异常、汇率波动等风险;同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ETF每日披露申购赎回清单、IOPV(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并按月发布跨境资金流动报告。某监管部门人士表示,这些措施旨在防范“跨境操纵”“资金异常流动”等风险,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此外,公告明确沪深交易所与港交所建立“监管协作备忘录”,对跨境违规行为实施“联合调查、双向追责”,近期已对两起ETF内幕交易案件作出处罚,彰显了监管层“零容忍”态度。
市场影响已开始显现。政策发布后首个交易日,境内跨境ETF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某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单日成交额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境外市场反应同样积极,香港市场上跟踪A股的ETF资金净流入达12亿港元,其中半导体、新能源主题ETF最受追捧。这种热度源于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需求——某主权基金投资总监表示,ETF纳入互联互通后,其对A股的配置比例将从目前的8%提升至12%,重点布局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领域。机构预测,未来三年,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流入A股ETF的资金可达3000亿元,占外资持有A股总规模的比例将从15%提升至25%。
面对开放机遇,境内基金公司正加速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多家公司已成立“跨境ETF专项小组”,在产品设计、风控系统、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升级,例如开发多语言交易系统、编制跨境市场指数、设立境外营销团队等。某头部基金公司计划年内推出“碳中和ETF”“人工智能ETF”等特色产品,专门对接互联互通机制;而中小基金公司则通过“产品代销+投顾服务”的模式,与外资机构合作分享政策红利。这种“头部引领、中小协同”的行业生态,将推动ETF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配置工具。
此次ETF纳入互联互通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开放从“通道型”向“制度型”跨越。通过与国际接轨的交易结算机制、投资者保护规则和信息披露标准,A股市场正逐步构建起“规则统一、监管协同、风险可控”的开放体系。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未来五年,互联互通标的将覆盖股票、ETF、债券、REITs等多类资产,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投资通道之一。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不仅将吸引更多长期资金,更将通过“以开放促改革”,提升自身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定价权和影响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证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