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21:18:10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中国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扩容,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政策通过“额度提升+范围拓展+机制优化”组合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通知首次将12个前沿细分领域纳入支持清单,并引入“风险共担”条款,降低银行顾虑。政策还鼓励“贷款+股权投资”联动模式,与财政部政策形成互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援引自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关于扩大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支持范围的通知》(银发〔2025〕XX号),宣布将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从5000亿元提升至8000亿元,新增额度重点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倾斜。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接续与完善,更标志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创新的“精准滴灌”进入新阶段。作为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次扩容通过“额度提升+范围拓展+机制优化”的组合拳,为科技型企业注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升级。
此次政策扩容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支持领域的深度拓展。根据通知要求,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不再局限于传统高新技术企业,而是首次将人工智能算法研发、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等12个前沿细分领域纳入支持清单。某国有银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透露,其已收到央行下发的备选企业名单,涵盖23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专注于类脑计算芯片研发的某初创公司已获得5000万元授信,贷款期限3年,执行利率仅1.75%,较普通企业贷款低2.3个百分点。这种“靶向支持”机制源于政策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的精准定位——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设置“成立年限”“营收规模”等硬性门槛,而是以“技术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占比”作为核心评审指标,这为那些尚未实现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主体打开了融资大门。
在资金运作机制上,通知延续了“先贷后借”的市场化模式,但创新性地引入“风险共担”条款。金融机构按照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向企业发放贷款后,可凭贷款合同和企业研发项目进展报告,向央行申请再贷款资金,申请额度为贷款本金的60%。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纳入“卡脖子”技术清单的项目,这一比例提升至80%,且允许展期2次,每次展期1年。某股份制银行分管副行长表示,这种“风险补偿”设计显著降低了银行的顾虑,该行已将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从1.5%上调至3%,并计划年内新增科技信贷投放800亿元。与此同时,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专项台账”,按月向央行报送贷款资金使用情况,重点监控是否存在“挪用至房地产、金融投资”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向实体经济创新一线。
政策的协同效应在此次扩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知明确提出“贷款+股权投资”联动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对处于种子期、天使轮的科技企业提供“债权+股权”混合融资。例如,某城商行通过“贷款5000万元+跟投2000万元”的方式,支持某新能源电池企业攻克固态电解质技术,目前该企业能量密度已突破400Wh/kg,进入量产准备阶段。这种“投贷联动”机制与财政部的“科技创新债券贴息政策”形成互补——企业若同时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可享受30%的利息补贴,叠加再贷款的低成本资金,综合融资成本可降至1.5%以下。某券商投行部数据显示,政策发布一周内,已有17家科技企业启动债券发行计划,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超120亿元,全部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为确保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畅通,通知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差异化考核要求。对于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大型机构,重点考核“中长期贷款占比”,要求5年以上期限贷款不低于总额的40%;而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机构则侧重“区域特色产业支持”,例如长三角地区银行需将30%以上额度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领域,成渝地区则向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研发倾斜。这种“因地制宜”的考核导向,催生了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某东部省份城商行推出“专利价值贷”,企业可凭发明专利直接获得最高2000万元授信;某西部银行联合高校设立“产学研专项贷款”,将实验室技术转化项目纳入快速审批通道,平均放款时间从15天压缩至5天。
政策的溢出效应已开始显现。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某量子通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得益于再贷款支持,其量子密钥分发设备的量产成本降低35%,目前已中标国内首条跨城市量子通信干线项目;在深圳南山科技园,某人工智能公司用再贷款资金购置的GPU算力集群,使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效率提升4倍,预计年内可完成L4级系统的道路测试。这些案例印证了政策对“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推动作用——通知特别强调“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将贷款用于购置研发设备、升级生产线,某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因此获得1.2亿元贷款,用于光刻机精密部件的国产化替代,目前该部件良品率已从65%提升至92%,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面对政策红利,科技型企业也需注意潜在的挑战。通知要求企业每季度报送研发投入明细和项目进展报告,对“研发投入未达承诺比例”“技术指标未按期实现”的企业,金融机构可提前收回贷款。某科技企业财务总监提醒,申请再贷款前需做好“研发预算精细化管理”,避免因资金使用不规范导致违约。此外,政策虽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但对“知识产权质押”提出更高要求——发明专利需处于有效状态,且权属清晰,这需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
从宏观层面看,此次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扩容是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又一次创新实践。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大水漫灌”,也不是简单的“定向降准”,而是通过“精准滴灌+市场化运作+风险防控”的三重机制,实现金融资源与创新需求的高效匹配。随着8000亿元资金的逐步落地,预计将带动社会资本形成3万亿元以上的科技创新投资规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金融赋能创新”的模式,正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实验室里的“科技突破”遇上政策支持的“金融活水”,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将加速涌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