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22:13:0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2025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理财新规,核心为净资本充足率约束、全面净值化管理及流动性防控。新规禁止预期收益型产品,要求开放式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规范销售行为并限制非金融机构代销,推动行业头部化,中小银行面临增资或缩规模抉择。
——援引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2025年8月2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以“净资本约束+净值化转型”为核心的新规体系浮出水面。这份历经14个月修订的监管文件,首次明确理财子公司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全面禁止“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过渡期设置1年缓冲期,标志着资管行业彻底告别“刚兑时代”。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32.8万亿元,新规落地将对1.2万家机构、2.3亿投资者产生深远影响,一场关乎万亿资金流向的行业变革已然启动。
净资本“10%红线”,划定行业准入门槛
新规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净资本监管要求。文件规定,理财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且净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净资本充足率(净资本/净资产)不得低于10%。这一指标显著高于现行的“净资本不低于2亿元”标准,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轻资本运作”隐患。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负责人测算,若按新规要求,其需补充净资本约15亿元,否则将面临“不得新增理财业务规模”的监管限制。
监管层同步推出“风险资本计量矩阵”,将投资资产分为五大类,其中股票、未上市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风险系数高达1.2,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低风险资产系数仅为0.1。这直接抑制了理财子公司的高风险投资冲动——某头部机构已紧急调整资产配置,将权益类占比从23%压降至15%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预计年内将有5家机构启动总额80亿元的资本补充计划。
预期收益型产品全面退场,净值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自2026年8月25日起,所有新发理财必须采用净值型管理,彻底告别“预期收益率”时代。这意味着沿用十余年的“摊余成本法+隐性刚兑”模式将成为历史,2.3亿投资者需直面市场波动风险。某城商行理财经理透露,其所在机构已停售全部预期收益型产品,转而推出"业绩比较基准+浮动管理费"模式产品,其中某固收+产品设置"5.5%基准+超额收益20%分成"条款,首周募集规模突破30亿元。
净值化转型倒逼产品估值体系重构。新规要求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外,所有产品需采用市值法计量,禁止“利用摊余成本法平滑净值”。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因此调整债券持仓策略,将持有至到期账户(HTM)占比从45%降至20%,转而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配置。这一变化已引发债券市场连锁反应——7月以来银行理财持有的AAA级企业债日均成交量同比激增40%,收益率波动性上升12个基点。
流动性管理“紧箍咒”,收紧开放式产品设“双限”
针对2022年曾引发市场震荡的“赎回潮”问题,新规构建了多层次流动性防控体系。开放式产品被要求持有不低于5%的高流动性资产(现金、国债等),并设置“7日赎回限额不超过产品净值15%”的硬性约束。某理财子公司流动性风险负责人表示,其已对12只开放式产品增设“大额赎回预约制”,单个投资者单日赎回超过500万元需提前3个工作日申请。
压力测试机制常态化成为另一监管重点。新规要求每季度开展“极端情景”测试,模拟“单日净赎回20%”“债券市场暴跌20%”等压力场景。测试结果显示,当前行业平均可承受最大单日净赎回比例为28%,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但仍有12家中小机构未达标,被要求暂停新增客户。
销售行为全面规范,第三方平台迎强监管
在销售端,新规实施“专区双录+冷静期”制度。所有理财销售需在专区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并为投资者设置不少于24小时的“冷静期”,冷静期内赎回不收取费用。某互联网平台理财频道已下架不符合要求的132款产品,转而推出“投资者教育前置”模式,用户需完成风险测评并观看15分钟投教视频后方可购买产品。
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套利空间被彻底封堵。新规要求非金融机构不得代销理财,现有合作需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这导致支付宝、微信理财通等平台紧急调整业务模式,某头部平台已将银行理财入口迁移至持牌机构自营专区,仅保留产品信息展示功能。
行业洗牌加速,中小银行面临“生死抉择”
新规实施正引发行业格局深刻变革。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已有12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但其中8家净资本充足率低于12%,处于“勉强达标”状态。某中部省份城商行副行长坦言,若按新规要求,其理财业务将面临“要么增资扩股,要么缩减规模”的两难选择,已有机构开始探索“区域联合理财子公司”模式。
头部机构则加速抢占市场份额。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凭借230亿元净资本优势,推出“固收+REITs”等创新产品,管理规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40%。外资机构也加快布局,汇丰、施罗德等已提交100%控股理财公司申请,预计将在财富管理细分领域展开差异化竞争。
投资者应对指南:三招规避转型风险
面对行业巨变,投资者需调整理财策略:一是优先选择净资本充足率15%以上的机构产品,可通过监管披露的“理财公司名录”查询;二是关注产品估值方法,市值法产品更能反映真实净值波动;三是避免“追涨杀跌”,某智能投顾平台数据显示,采用“定投+长期持有”策略的投资者,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较频繁交易者高3.2个百分点。
随着过渡期进入倒计时,这场始于2018年的资管新规改革终于迎来收官之战。在监管“扶优限劣”的导向下,银行理财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而那些能够平衡风险与收益、建立核心投研能力的机构,将在32万亿市场的重新洗牌中占据先机。
来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金规〔2025〕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