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21:57:38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中新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了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50亿新西兰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次续签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从“应急支持”向“常态协作”深化。机制创新体现在“双向流动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融合。政策的协同效应在“一带一路”与“新澳自贸协定”框架下凸显,人民币离岸市场培育是此次协议的隐性亮点。
——援引自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公告》(〔2025〕第XX号),宣布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50亿新西兰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五年。这是自2009年首次签署以来的第四次续签,恰逢中新建交50周年,协议规模较2020年版扩大25%,标志着两国金融合作从“应急支持”向“常态协作”深化,为双边经贸投资注入稳定货币“润滑剂”。作为中国与发达国家货币合作的典范,此次续签不仅延续了“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核心目标,更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覆盖“贸易结算、投资融资、市场培育”的全方位合作框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在南半球布局的关键落子。
协议的扩容与升级呼应了双边经贸关系的现实需求。近年来,中新贸易呈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双特征,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其中乳制品、肉类等农产品进口占比达45%,而中国对新出口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占比提升至38%。某乳制品进口企业财务总监透露,以往采用美元结算时,汇率波动导致采购成本年波动率达8%,2020年启用人民币结算后,通过本币互换协议获得的低成本人民币资金,使汇兑损失减少600万元/年。此次协议规模扩大25%,正是为了匹配这种增长态势——公告明确,互换资金可用于贸易融资、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企业可通过银行向央行申请使用互换额度,无需额外提供抵押担保。新西兰储备银行行长奥尔表示,协议续签将使新中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从目前的12%提升至20%,进一步降低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
机制创新体现在“双向流动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融合。与传统互换协议侧重“危机应对”不同,新版协议允许两国企业在“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范围内自由选择结算货币,银行可根据客户需求,在互换额度内为企业办理人民币与新西兰元的兑换。某中资银行新西兰分行负责人介绍,协议落地后推出的“人民币-新西兰元直接兑换通”产品,将货币兑换成本较“人民币-美元-新西兰元”中转模式降低30%,某家电出口企业通过该产品,单笔订单节省汇兑费用12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互换资金循环使用”机制——企业偿还互换资金后,额度自动恢复,可再次使用,这解决了此前“额度一次性占用”的流动性限制。数据显示,2020年版协议项下,资金循环使用率达45%,有效提升了额度使用效率。
政策的协同效应在“一带一路”与“新澳自贸协定”框架下凸显。协议明确支持中资企业参与新西兰基础设施建设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互换资金可用于项目融资和本地采购。某能源建设集团近期中标新西兰风电项目,通过协议获得10亿元人民币融资,用于采购中国产风机设备,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满足奥克兰市15%的用电需求。这种“金融支持+产能合作”模式与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形成联动——2024年生效的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将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等领域纳入合作范围,而本币互换协议则为这些领域提供了货币结算保障。新西兰贸易部长法雷尔表示,两国正探索“人民币结算+自贸协定关税减免”的叠加政策,预计将使双边贸易成本再降5%。
人民币离岸市场培育是此次协议的隐性亮点。公告鼓励新西兰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互换资金可用于购买这些“熊猫债”或“点心债”,形成“发行-投资-流动性支持”的闭环。2023年,新西兰某电力公司通过互换额度获得人民币资金,在香港发行3亿元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3.2%,较同期美元债低1.5个百分点。这种“互换资金+离岸债券”模式,推动新西兰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5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0亿元,成为南半球重要的人民币清算中心。协议续签后,预计未来三年新元计价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将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完善离岸市场产品体系。
风险防控机制为协议稳健运行筑牢底线。公告要求建立“双向额度监测”系统,两国央行按月交换资金使用情况,对“异常集中使用”“期限错配”等风险进行预警;同时规定互换资金不得用于投机性交易,银行需每季度向央行报送资金流向报告。某监管部门人士表示,2020年版协议实施期间,通过“穿透式监管”未发现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资金使用合规率达100%。此外,协议设置“交叉违约”条款,若一方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这种“硬约束”保障了互换资金的安全使用。
从中新双边合作到全球货币体系变革,此次协议续签具有深远意义。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下,主要经济体加速本币互换网络建设,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39个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5万亿元人民币。中新协议作为其中的“高质量样本”,其“市场化运作、实体经济导向、风险可控”的经验,为其他双边货币合作提供了参考。随着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离岸市场发展和政策协同深化,中新金融合作正从“贸易便利化工具”升级为“区域金融稳定支柱”,为亚太地区货币合作树立新标杆。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