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21:26:49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书由兴业研究团队深耕实践撰写,以“科技—产业—金融”三角循环为核心框架,系统破解科技金融的底层逻辑与落地路径。
全书从战略、战术、技术三个维度展开:战略层面梳理中国科技金融政策脉络(2012-2025年)与美国、以色列等海外经验,揭示政府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战术层面聚焦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兴业银行“商行+投行”实践案例,详解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12类产品设计;技术层面独创“科技企业评价模型”,整合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转化率等28项非财务指标,解决“轻资产企业授信难”问题。
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生命周期接力”理论:科学研究阶段依赖财政资金“孵化”,概念验证阶段需政策性金融“托底”,产业化阶段则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腾飞”。附录收录《兴业研究科技行业分类标准》,将56个细分领域划分为“核心技术层—应用层—支撑层”,配套授信测算工具包(含Excel模板),为金融机构提供从客户筛选到额度核定的全流程指引。上市半月即登京东金融书回购榜第3位,被业内评价为“兼具政策高度与实操价值的科技金融指南”。
作者简介
鲁政委:经济学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研究覆盖宏观经济与绿色金融,著有《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等6部专著,2010年获“上海金融领军人才”称号。
王猛:兴业研究科技行业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6年制造业经验,主导“科技企业软信息评价体系”研发,CFA二级持证人。
陈昊:兴业研究金融业副总经理,FRM持证人,10年银行战略研究经验,曾获中国银行业协会优秀成果一等奖,著有《“隐形冠军”长成之路》。
目录
第一章 金融与政策、产业和创新的关系
1.1 我国科技金融的政策脉络(2012-2025年关键节点)
1.2 科技产业演化趋势(从“跟跑”到“领跑”的范式转换)
1.3 科技创新的金融匹配(分阶段资金需求图谱)
第二章 科技金融的海外经验借鉴
2.1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DARPA模式与小企业投资法案)
2.2 以色列国家种子基金运作机制(YOZMA基金案例)
2.3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产学研协同模式
第三章 我国科技金融的可行模式
3.1 产品创新:认股选择权、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工具设计
3.2 风险分担:政府、银行、担保机构“2:6:2”共担机制
第四章 科技金融客户和行业分析
4.1 科技企业界定标准(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双维度)
4.2 兴业研究科技行业分类(56个细分领域层级划分)
4.3 追赶型经济体的行业分析框架(以半导体设备为例)
第五章 科技金融业务的中国方案
5.1 企业评价方法(非财务指标权重表与案例测算)
5.2 授信测算模型(研发投入折现法与专利估值公式)
精彩书摘
“2015年设立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5.8倍,但其真正价值在于‘风险示范’——当政府出资承担30%亏损风险时,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增速提升2.3个百分点。深圳前海的实践更证明:将科技贷款不良率容忍度从1.5%提至3%,可使辖区科创企业贷款覆盖率从41%升至67%,且整体不良率仅上升0.3个百分点。”
“某AI芯片企业连续三年亏损,但研发投入强度达45%,专利地图显示其在3nm制程领域布局17项核心专利,且与华为海思签订联合研发协议——这些‘软信息’使模型预测其两年内收入增长率达210%,最终获得5000万元信用贷款。传统财务指标仅能解释科技企业价值的38%,而研发团队稳定性(权重22%)、专利引证率(权重18%)等非财务指标的解释力达62%。”
“兴业银行对某生物医药企业的‘贷款+选择权’组合:发放3000万元信用贷款,同时获得按估值1.2亿元认购5%股权的权利。企业上市后股权价值增至3.6亿元,银行通过行权浮盈1500万元,覆盖贷款利息收入的3倍。这种模式将银行风险敞口从‘信贷本金’转为‘期权费’,在12个试点案例中平均IRR达18.7%。”
“传统方法评估某量子通信专利价值时,仅考虑‘法律稳定性’(权重60%),而我们的模型加入‘技术替代性’指标——若该专利在6G标准必要专利中占比达8%,则估值可提升至原来的2.4倍。北京某银行应用该模型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不良率从8.2%降至3.5%。”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1200亿美元,国产化率仅19%,但某企业刻蚀机产品在中芯国际产线的良率达99.2%,接近应用材料水平。当国产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对应市场空间约12亿美元,这种‘进口替代缺口’正是科技金融的核心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