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商品作为出口“新三样”, 给我国出口格局和国内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影响。2022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外贸“新三样”的异军突起,与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助力相关领域形成规模优势,成为出口新动能。
-
国新办举行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政策措施,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
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此次下调与加强逆周期调节形成强力呼应。释放出更多政策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加强逆周期调节、促进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为经济复苏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松紧得宜、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
-
广大外贸企业主动作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积极捕捉市场机遇,为外贸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7%;从月度数据来看,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展望未来,随着企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我国外贸有更大的增量空间可期。
-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5月CPI、PPI同比变化略低于预期,反映国内需求恢复节奏偏缓,扩大有效需求仍然是当前的政策着力点。当前供给充沛和需求“稳而不强”是主要特征,需要政策继续保持促内需的力度。多种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几个月物价和工业生产价格仍将维持低位。随着经济恢复,今年下半年,CPI和PPI有望逐步回归合理水平。国内宏观政策需要突出对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的支持,提升政策质效,继续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较好的回升恢复态势对外资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持续投资中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当前中国经济加快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发生改变,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让中国经济显示出更加强劲的优势和韧性,中国继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必将产生更强的对外资“磁吸力”。
-
自去年7月起,欧洲央行已经累计加息375个基点。在今年5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决定放慢加息脚步至25个基点。从目前的情况,包括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内的多位欧洲央行官员都强调了继续加息对于抑制高通胀的重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的通胀水平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加息政策似乎正在对抑制通胀继续走高发挥作用。而这将成为支撑欧洲央行迈向加息周期尾声的重要因素。
-
当地时间6月3日至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及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OPEC+”峰会如期召开,各主要产油国再度达成减产协议。“OPEC+”增产往往会对油价带来打压作用;若减产则会对油价带来明显的支撑和推高作用。因此,在6月欧佩克峰会结束后,国际油价再度逆转颓势,WTI原油期货在随后开盘大幅跳涨,涨幅一度超过2%。
-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RCEP各成员间货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稳定和拉动各成员对外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受益于RCEP生效实施释放的积极信号,本地区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区域,大多数成员利用外资情况呈现积极上升态势,区域整体吸引绿地投资增势强劲。
-
5月31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7.11关口。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人民币近期或弱势运行,但预计贬值将弱于去年,长期汇率仍将处于双向波动的合理区间内。考虑到欧元区通胀压力的缓解远慢于美国通胀,欧元区核心通胀近期仍在磨顶阶段,预计美欧货币政策分化将在未来收窄,中长期预计该因素将构成美元的下行压力。因而虽然短期人民币或因海外因素有所承压,但长期人民币汇率或将回归震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