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从“1”扩容到“21”,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从190项减至27项。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在稳外资稳外贸和推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
日前,工信部表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Web3.0、先进计算、6G等未来产业,在新赛道上形成新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务院国资委5月份多次表态支持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
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工业生产继续恢复,产销衔接水平提升,企业营收增长加快。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严峻复杂,需求不足制约明显,工业企业盈利持续恢复面临较多困难。下阶段,要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进一步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
5月24日,2023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开放与共赢再成焦点话题。一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贸易及多个层面,积极作为,搭建平台,力推各方达成合作。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实施,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的相继展开,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为吸引外资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
商务部5月23日消息,5月19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部际工作机制(下称“机制”)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机制2022年工作,审议通过机制2023年工作要点。机制成立一年来,各单位、各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重点任务,紧密协调配合,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
全球能源价格相比俄乌冲突发生之初已经出现了大幅下降,全球供应链情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再加上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美欧通胀水平总体有所回落。在此情况下,市场对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央行何时停止加息,甚至调整货币政策转而开始降息的猜测越来越多。美联储在5月货币政策会议上释放出未来可能将暂停加息的信号后,市场对于美联储将在6月暂停加息的预期明显升温。
-
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问题,工信部日前会同相关部门启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和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中国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互为主体,具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勇气和活力,它们既是创新的成果供给方,更是创新要素的需求方,存在着科技成果获取和转化难问题,同时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水平有待加强,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有待提高。
-
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报告》提出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本次《报告》对于境外风险的着墨明显增多,详解了硅谷银行破产经过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本次《报告》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新增的“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的表述,他表示,监管对于金融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将持之以恒。
-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恢复向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经济恢复持乐观态度,下一阶段政策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精准支持。
-
人民银行表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5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12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维持在2.75%和2%。人民银行平价小幅加量续做MLF,这有利于更好地结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的“有力”和在结构上的“精准”,有利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