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林毅夫新作《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解读中国经济 “十四五”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关键点

2022-06-24 20:36:57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新作。全书从“中国成就来自何方”“中国发展的启示”“中国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十四五’当迈向更高处”等九个方面,纵论中国经济,深度解读“十四五”“双循环”等国内外热点焦点,帮助读者更为清晰地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

林毅夫立足当下,深刻阐释当前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剖析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并详解如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分析未来发展潜力。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它是总结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成败经验而提出的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这种结构的差异还是有原因的。新结构经济学以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作为切入点,探讨诸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未来10年,中国经济为何会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怎么判断;中国经济规模何时超过美国;疫情与中美摩擦双重背景下,怎么保持发展定力。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何来?当前经济的淤点和堵点在哪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关键要做什么?“十四五”期间各地如何谋求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如何助推中国经济破浪前行?对于这些经济之惑,作者也一一给出了答案。

【内容简介】

林毅夫纵论中国经济,阐述“十四五”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关键点。

中国已进入第二个一百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当在哪些方面发力?作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这个判断的背后,是作者对当下中国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的认知。

中国如何继续后发优势?新工业革命中国又应当如何参与并引领?如何理解双循环和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突发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林毅夫教授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落脚,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金融如何推动增长、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等,都做了深度解读,让企业、政府、个人,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十一届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并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著有《从西潮到东风》《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等作品,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推荐理由】

1. 对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关键问题的深度阐释,让企业、机构、个人看到更清晰未来;分析“十四五”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点,阐述如何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与障碍,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解答众多关于中国经济的疑问:如何理解双循环和新发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摩擦双重背景下,怎么保持发展定力,应对不确定性?

3. 关于中国经济,林毅夫是不可错过的经济学家:2020年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与会9位专家之一;发展中国家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第一人,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之一,2018年12月22日获评“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

【目录】

代序 经济学家别辜负中国这个研究富矿

第一章 中国成就来自何处

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何来
回望中国民企发展40年

第二章 中国发展的启示

中国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
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崛起的中国学什么
中国经验有助于世界消除贫困

第三章 中国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

十九大后中国新发展理念解读
从70年发展看经济学理论创新
中国经济学家要有更大的格局

第四章 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

为何要研究新结构经济学
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
什么是新结构经济学研究
怎么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

第五章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看增长

如何理解新结构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结构革命
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
“因势利导”与“反弹琵琶”并用,发挥成渝优势

第六章 金融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金融创新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七章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历史必然

新发展格局是必然和共赢的战略选择
双循环提出的深意与落实中的关键点
中国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和引领新工业革命

第八章 “十四五”当迈向更高处

当前形势下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判断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摩擦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转型与“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
保持发展定力,实现逆势增长
激励企业实现绿色工业化

第九章 全球合作带来共赢

世界经济新动向
新形势下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及中国应对
中国经济与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三点看法

【精彩书摘】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摩擦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对中国来说,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实现2012年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其中,两个重要的量化指标是“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中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两个倍增”目标,中国在2010—2020年间经济需要保持每年7.2%的增速。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7.4%,2020年的增速需要达到5.3%。

经济增长靠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一种方式是靠技术的创新,每个劳动力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另一种方式是靠产业升级,用新的附加值高的产业取代附加值低的产业。这一机制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可以用从发达国家购买包含有更好技术的设备或专利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种方式的风险成本小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在2010年时,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只有当年美国的19.2%,相当于日本1953年、新加坡1970年、中国台湾1971年、韩国1980年时的情形,这些东亚经济体在此基础上分别实现了20年间每年9.3%、8.4%、8.9%和8.4%的增长。因此,从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产业、技术差距带来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来者优势”判断,中国从2010年开始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有此增长潜力,要在2020年实现5.3%的增长应该是相对容易的。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停工停产,消费下降,经济停摆。3月,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成为世界疫情的中心,4月后,疫情也开始在美国、拉美、印度、南非大暴发,中国的出口受到抑制。因此,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同比下降了6.8%。所幸,中国政府及时采取的防控措施相当有效,第二季度经济就出现了“V形”反弹,实现了3.2%增长,第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9%的增长,前三季度的增长率为0.7%,从全球来看,这一成绩得来不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1.9%,我个人认为可能会略高于此,接近3%。不过,不管是2%还是3%的增长,都意味着中国无法如期在2020年底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倍增”的目标。然而第一个百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建党100周年是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所以,中国政府也可以在2021年时宣布如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中美摩擦为何愈演愈烈

疫情总会过去,对中国影响更长远的因素是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有很大的贸易逆差,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认为逆差代表美国吃亏了。实际上,美国向中国买的东西并不是美国无法生产,而是因为从中国买更便宜,贸易的产生是各个国家比较优势不同的结果。在二战以后,美国作为资本丰富的高收入国家一直都从国外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东亚经济体进口。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因为工资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失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就转移到工资水平低的中国大陆,它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集中到中国大陆来。传统上美国对东亚国家的贸易逆差就很大,此前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80%来自东亚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最多时达到100%;现在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中,中国的比重在增加,整个东亚的比重在降低。因此,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增加并不是中国造成的,主要是美国国内因素造成的。逆差是消费过多、储蓄不足的结果,美国长时间持续逆差增大,主要原因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使美国可以增发货币在全球进行购买。

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实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2017年开始使用关税政策,但其2018年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对中国的逆差增加了11.7%,显然加征关税的方式不能解决逆差问题。

除了贸易逆差,现在美国还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对中国企业采取限制措施。各国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但是中国在1980年就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签约国,中国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也有知识产权法院,如果中国企业有相关侵权行为,外国企业可以诉诸法律。过去10年,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侵权诉讼84%是外国企业胜诉,同期,在美国,外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侵权诉讼,外国企业胜诉的比例只有5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并没有像美国政府指责的那样以国家行为鼓励中国企业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美方还指责中国政府强迫美国企业转让知识产权或技术,不过,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目的不是把产品卖到中国市场,就是以中国为生产基地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产品要有竞争力必须用最好的技术来生产,美国企业在中国用最新最好的技术生产,这是美国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所做的自发选择,不是中国政府政策强制的。

其实,美国对中国的各种指控和采取的措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贸易逆差是借口,实际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发展。这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类似手段压制日本是一个道理。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利用好中国到2030年每年还有8%的增长潜力,到2030年前实现每年5%~6%的增长。如果能达到这一增速,中国就可以实现两个里程碑。第一个是到2025年前后,中国人均GDP可以超过12 700美元,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目前全世界16%的人口生活在高收入国家,中国加入之后高收入人口比例将达到34%。另一个里程碑是,到2030年,中国总体经济规模按市场汇率计算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在未来出现了像2008年那样的国际金融危机或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增长速度会慢于5%~6%,实现第一个里程碑的年份可能会后延几年。但是,在有外在的全球冲击时,美国很有可能像面临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那样,增长下滑幅度比中国更大,中国实现第二个里程碑的时间则可能提前到2030年之前。在这一基础上,如果中国继续开放,美国想要打压中国就不容易。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目前按购买力计算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未来中国每年会为世界市场贡献30%左右的增长,各国的增长都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其他国家不像美国那样有争霸或维持世界霸权的野心,各国为了各自的发展,都会想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中美这种摩擦可能需要等到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时才会停止。这是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2倍。并且,中国国内有地区差异,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总人口规模和美国相当的发达省份的人均GDP将会与美国相当,其产业技术将达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美国用来卡住中国发展的技术优势将消失;另外,中国中西部的10亿人口的人均GDP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经济规模也与美国一样大,但还有后来者优势,发展速度会更快。届时美国将无能也无法改变中国超过美国的事实,美国为了自己的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中美之间应该也就会和平相处,携手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在2030年前利用8%的增长潜力保持5%~6%的增长,2030年到2040年利用6%的增长潜力实现4%~5%的增长,2040年到2050年利用5%的增长潜力实现3%~4%的增长。那么中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就是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2020年是中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年份,中国面临了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摩擦的考验。展望未来,在中美国际经济地位变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还会不时面临各种来自自然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的挑战,但是,只要分析清楚问题产生的根源、演变的方向,保持定力,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挖掘潜力,保持稳定的增长,中国的发展就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就必然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