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消费何时能恢复元气被认为是影响扩大内需成效的关键一环。疫情持续扰动下,供需两端循环不畅、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等制约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在2023年得到缓解,我国居民消费有望稳步恢复。
-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速明显。“绿色金融”也成为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而“以点带面”的试验区模式正在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有益经验。近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绿色金改试验区”)的加速推进再次来到聚光灯下。继2019年11月甘肃省兰州新区获批绿色金改试验区之后,2022年,重庆市绿色金改试验区正式启动,成为最新扩容的地区。未来,试验区有望进一步扩容。2023年,各绿色金改试验区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2月24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跌破6.96元、6.98元关口,创今年以来新低。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幅度放缓预期有所减弱,带来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叠加春节假期后结汇需求走软等因素,人民币汇率近期有所承压。随着稳经济综合措施持续显效,国内经济基本面加快恢复向好,人民币汇率整体呈双向波动态势,弹性不断增强,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
2月以来,资金面边际收紧,资金利率震荡走高,银行间市场7天期债券回购利率(DR007)多数时候运行在2%的政策利率上方。信贷投放正快速消耗大行超储,造成其资金融出能力下降,构成本轮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的重要背景。换言之,货币市场资金面的紧张从侧面印证了有效信贷需求改善,资金正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
-
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背景下,开展外汇套保对企业而言很有必要,可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外汇套保不是为了投机套利,而是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让企业营业收入相对稳定。
-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称,人民银行2月16日召开2023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总结2022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维护好广大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推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建设,不断提升金融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严厉打击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行为,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水平。
-
近日,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为59.7万亿元。上述数据表明,一方面,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银行业总资产实现稳健增长,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
人民银行于2月10日召开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法制和基础性制度,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发展,提升债券市场韧性和市场化定价能力。2023年要及时分析研判经济金融运行苗头性趋势性变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防控金融市场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保障金融基础设施高效稳健运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
近期,两家银行都因前瞻性聊天机器人(ChatGPT)曝光率飙升,一个是文案写作,另一个是软件开发,这都是ChatGPT所擅长的。ChatGPT在银行文本生成类工作场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ChatGPT是基于公共知识库训练而成,在需要精准答疑的智能客服场景下针对性较弱。ChatGPT只提供选项或可能性,而对判断和选择的帮助则较为有限。因此,应客观、理性地认识ChatGPT,而不是一味追捧。
-
最新多方数据显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有投资者甚至认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步入下行通道,早先的ESG债券繁荣现象或已终结。综合来看,通胀走高导致欧洲央行和美联储激进加息、美股陷入熊市、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以及多国加强“洗绿”行为的政策监管等,成为2022年绿色债券发行下跌的主要原因。但巴克莱、高盛等多家国际投行则认为,2023年,绿色债券将再度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其发行量可能会出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