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保护主义和内向型发展政策兴起,在地缘政治对抗与内向型发展政策下,未来两年全球经济的衰退概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同时面临气候行动的中断以及地缘经济零和博弈的风险。唯有凝聚合力,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才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
从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均较为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是我国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任务。
-
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77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5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考虑到本月有7000亿元MLF到期,因此本次MLF操作为加量续做,实现净投放790亿元。MLF利率维持在2.75%,本月MLF操作延续“量增价平”。
-
经历疫情影响,各家消费金融公司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力度。作为业务具有低额、高频特点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行业持续探索的方向。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农业绿色发展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只有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才能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
新年伊始,许多中小银行开始着手调整定期存款利率。银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并非来自存款的稳定性,而是来自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息差的变化。这也是中小银行需要进行定期存款利率调降的重要原因。存款利率不是也不应是中小银行揽储成功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中小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深耕一方的优势,通过对本地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做得更好、更深入,来创造揽客留客的比较优势。
-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对2023年金融改革开放工作作出部署。会议要求,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包括做好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牵头工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框架;加强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继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通胀水平远远超出预期。在当前全球大背景下,本轮全球通胀既有源于疫情对供给的冲击,也有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产生的需求冲击,还有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裂变因素。通胀成因分析充分表明,全球通胀走势看似简单,实则纷乱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剧,逆全球化兴起,使得寻找和达成全球应对方案越来越困难,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治理全球通胀的最有效途径。
-
2022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发布,构建了数据产权、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和数据要素治理等四个方面的制度框架,响应现实痛点,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
-
目前,随着一系列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接续落地,各类经济活动正在逐渐回归正轨。各地推出各类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与此同时,近期召开的多个会议及发布的多个文件都提出要恢复和扩大消费。可以预见,2023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会加速释放,为扩大消费夯实基础、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