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观察 | 粤港湾大湾区借力资本市场成效显著,大湾区组合港正式启动

2020-11-10 10:20:2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作为我国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重点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被业内寄予厚望,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点工作”。11月9日,平安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携手,在深圳海关倡导、联合广州海关、海事局、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推动下,在蛇口和顺德两地同步举办"粤港湾大湾区组合港启动仪式——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上线"活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在深圳市政府、深圳海关、广州海关、深圳海事局、深圳交通运输局的共同支持推动下,打造的大湾区贸易“新基建”项目,致力于提升大湾区跨境贸易便利化。

四大服务解决方案,便利大湾区跨境贸易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先科技,通过智慧港口、智慧监管、智慧贸易和智慧金融四大服务解决方案,支持大湾区五大直属海关辖区之间贸易各方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首个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这一服务平台以实现“监管精准化、物流集约化、运行智能化、流程可视化、金融普惠化”为愿景,将不断助力提升大湾区港口运营效率、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

具体而言,智慧港口以招商局深圳西部母港为枢纽,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湾区内物流要素高效流动,创造港口航运数字化可信价值生态。

智慧监管深化关企合作,通过区块链各方信息交叉验证,实现监管协同一体化通关,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实时全流程智能监管和驳船的在途监管,把进出口“转关模式”的两次报关缩减为一次报关,真正做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智慧贸易为企业提供集便捷通关、高效物流、数字金融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营造信任、便利、高效、可追溯的贸易环境,助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提高湾区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智慧金融则基于多方交叉验证信息,构建可信贸易新生态,优化出口退税融资、跨境电商金融等数字金融服务,提升大湾区贸易金融一体化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

深圳海关关长陈小颖表示,“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是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深圳海关在西部港区通过监管模式创新,打通多地物流直通通道,并通过东西部港区一体化改革,形成了深圳东西两翼海上物流通道有机贯通、并驾齐驱、双向辐射的海运物流新格局。”

运用核心科技,助力进出口企业成本节省30%

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壹账通是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的技术支持方。组合港项目以区块链技术为创新基础,利用金融壹账通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加密状态下自动交叉验证的特点,建立核心港口物流数据标准和平台,使得在“城际组合港”模式下物流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确保了物流运输的真实性。当两地码头操作和货物跨关区调拨出现异常的情况时、平台会发出实时预警,协助海关有效管理“船、箱、货”的关键数据。此外,组合港项目还借助平安集团领先的AI技术并整合第三方数据,构建了物流在途的运输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对货物通关流程予以精简,助力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

据介绍,“蛇口-顺德组合港”试点场景已成功开展进出口实货测试,累计完成超200标箱的业务试运行。在组合港监管模式下,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5-7天压缩至2天,效率提升60%,企业运输和报关成本节省30%。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响应了国家‘新基建’的号召,通过海关监管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助力监管方实现精准的风控。与此同时,项目亦降低了贸易企业通关物流成本,提升资金周转效率,为推动大湾区港口物流综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美的国际总裁王建国表示,“组合港项目精准抓住了大湾区企业的痛点、难点,进出口‘转关模式’两次报关精简为一次报关,大大缩短了货物的通关等待时间,为企业节省了通关费用。期待项目建设和创新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便利化、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除了大湾区组合港的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力资本市场的成效也十分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年内再融资规模达1547亿元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认为,通过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平台功能和创新资本的形成优势,能够显著助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进程、科技创新水平、产业优化升级能力等内容。具体来看:

一是为上述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大湾区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相关优质企业;

三是通过设立并购基金,以及增发、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融资工具,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大湾区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9日,A股再融资规模达8827.46亿元。其中,增发募资规模6141.67亿元,配股规模474.14亿元,可转债募资2077.21亿元,优先股募资134.44亿元。而从区域分布上看,在A股累计8827.46亿元的再融资规模中,资金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剔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后,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这九个珠三角城市)的共1547.26亿元,占比约为17.53%。具体来看,增发募资规模947.95亿元,配股规模138.66亿元,可转债募资441.95亿元,优先股募资18.7亿元。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创新要素、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和跨境合作基础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基础上,未来若能进一步借力资本市场,可以说,既有利于也有助于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及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大湾区经济从由“制造”升级到“智造”,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充分发挥各自在金融、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各领域不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和建设国际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多元化城市群。

政策支持险资投资大湾区科技企业创投基金

今年5月份,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11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各项金融创新的举措正在推进,并且持续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在‘十四五’期间将发挥扩大开放的试验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和引领创新的排头兵等重要作用。”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11月8日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大对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的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金融支撑,推动创新发展;

二是扩大双向开放,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而发挥保险资金的融资功能,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科创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刘向东认为,科技创新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要加快科创能力,离不开金融服务支撑。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提供支撑,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助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王有鑫认为,考虑到新兴产业和科创企业通常具有“三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风险和轻资产,这些企业更加偏好和需要以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金融机构可以共享信息、整合资金,综合运用投、贷、债、股等金融工具,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生态链金融等产融结合新模式,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发展,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针对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投贷联动等产品予以支持。特别是应充分调动发挥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吸引国际投资资本流入,在人民币跨境贷款、债券融资和回流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通过开展跨市场、跨类别、跨地域合作,打造区域产融结合新高地。

来源 | 证券日报、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