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视界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政落地:从“内卷竞争”到“全球领跑”的转型之路

2025-09-17 18:18:2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2025年9月,工信部等印发《关于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规范市场竞争、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全球布局,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转型,严禁不正当竞争,突破关键技术,完善市场治理,提升国际竞争力。

——来源于工信部

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优化全球布局三大举措,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这一政策与前期《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形成联动,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治理从“应急调控”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预计通过3年时间实现行业集中度提升至70%、海外产能布局占比达30%、关键技术指标全球领先的目标,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政策出台的核心背景是行业长期面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主要环节产能均突破1200GW,而2025年全球需求仅580GW左右,供需失衡导致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6元/瓦,全产业链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某硅料企业负责人坦言,此前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企业以低于现金成本的价格销售,导致行业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恶性循环。此次《指导意见》直指这一痛点,提出“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明确要求企业不得通过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方式抢占市场,对连续6个月处于行业平均成本线以下的产能实施专项节能监察,情节严重者将被依法吊销生产许可。为确保政策落地,工信部建立“价格监测+成本调查”机制,按月发布各环节合理成本区间,对偏离区间的企业启动约谈预警,某头部组件企业因报价低于成本线15%,已被暂停参与国家光伏项目投标资格。

技术创新被置于政策支持的优先位置,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指导意见》明确将N型电池、钙钛矿叠层、先进储能等技术列为重点突破方向,对转换效率达到26%以上的电池产品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对钙钛矿-硅基叠层组件量产项目提供中央预算内投资补贴。在政策引导下,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隆基绿能研发的HPBC 2.0组件转换效率达24.8%,良率超97%;爱旭股份ABC组件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400%,实现单季度盈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企业开发的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2%,刷新全球纪录。为破解“创新投入不足”难题,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技术专利质押+研发贷”业务,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信用贷款,某光伏设备企业凭借“激光掺杂技术专利”获得银行3000万元授信,成功将设备交付周期从60天压缩至45天。此外,政策要求2027年底前淘汰低于23%转换效率的PERC产能,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预计到2026年N型电池市场占比将超85%,HJT、BC等前沿技术商业化进程提速。

市场治理机制的完善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指导意见》构建“中央统筹+地方协同”的监管体系,要求各地不得出台限制光伏产品跨区域流通的政策,严禁以“土地优惠”“电价补贴”等方式变相保护本地企业。针对分布式光伏领域存在的“野蛮生长”问题,政策明确7类禁止安装场景,包括违建屋顶、危房建筑、生态保护区等,北京、重庆等地已开展分布式项目合规性排查,拆除不合规项目超1.2GW。行业自律机制同步强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14家头部企业签署《产能调控自律公约》,承诺2025-2027年新增产能不超过全球需求增量的120%,并建立产能预警平台,对过剩环节实施“产能置换”制度。某省级工信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地已暂停新增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审批,转而优先支持“技术改造+智能制造”项目,某企业通过淘汰2GW落后PERC产能,获得6GW TOPCon产能置换指标,实现“减量提质”。

国际化布局成为破解贸易壁垒、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多元化海外产能体系”,支持企业在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建设“制造+发电+储能”一体化基地,对海外项目给予出口信贷贴息和海外投资保险补贴。这一政策与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形成战略呼应,推动我国光伏企业从“产品出口”向“产能合作”升级。目前,隆基绿能在沙特建设的15GW光伏制氢一体化项目已投产,协鑫科技在马来西亚的颗粒硅基地实现满产,天合光能印尼组件工厂产能利用率超90%。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建立“贸易壁垒预警+合规指导”机制,商务部定期发布主要经济体光伏政策动态,组织企业参加反倾销应对培训,某企业通过“东南亚产能+第三国认证”模式,成功规避欧盟“双反”关税,出口额同比增长25%。此外,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我国已主导制定15项光伏国际标准,HJT电池测试方法等技术规范被IEC采纳,行业话语权显著提升。

政策协同效应正在加速显现,形成“财政+金融+产业”的支持合力。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财政设立200亿元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海外布局;在金融政策方面,央行将光伏企业海外项目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执行1.75%优惠利率;在产业政策方面,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形成联动,鼓励“光伏+储能”“光伏+交通”等融合应用,某车企通过“光伏屋顶+充电桩”模式,实现工厂用电自给率达60%。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陕西、青海等地取消新能源购电比例限制,工商业用户可100%采购绿电,直接刺激分布式光伏需求;江苏、浙江推出“光伏+乡村振兴”计划,对农户屋顶光伏给予度电补贴,推动形成“千家万户沐光而行”的民生工程。

此次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落地,不仅是对行业生态的重塑,更是对发展逻辑的重构。通过市场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创新突破效率瓶颈、国际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政策正在推动光伏产业从“全球规模最大”向“全球竞争力最强”跨越。随着《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27年,我国光伏产业将实现“三个转变”: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单一制造转向全产业链协同,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布局,真正成为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绿色引擎”。在这一进程中,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共同书写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政策原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关于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及解读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