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丨《繁荣的悖论:开辟式创新如何创造长久的经济繁荣》

2023-12-01 23:16:03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全球贫困是全世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现有的解决办法过多地依赖试错,从教育到医疗,从基础设施到根治腐败。我们总是先找到需要帮助的地区,再用海量资源漫灌这些地区,然后坐等其成。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本书中揭示了一种悖论:扶贫本身无疑是高尚的,但它未能形成持续一致的结果,有时甚至把问题变得更严重——全球至少有20个国家出现了越扶越贫的情况,而且是在接受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援助之后发生的。

克里斯坦森为摆脱贫穷指出了一条更好的出路,那就是开辟式创新。创新不仅能够造就企业,还可以成就国家。企业迫切地需要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本书的思想可以帮助它们在曾被忽视的地方发现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机会。

《繁荣的悖论》不只是一部商业著作,它更是行动的号角,是所有追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繁荣的人们再次出发的起点。

【作者简介】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1953-2020),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学者之一,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他的《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10多部著作, 每部都是重量级作品;他提出了21世纪最有影响的颠覆创新的商业理论,影响了包括迪·格鲁夫、比尔·盖茨在内的全球企业家;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过去50年,具有轰动性影响力的商业理论家之一”,被《纽约客》评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商业思考者”,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引领性的管理智者”。他曾五次获 得“麦肯锡奖”,于2011年和2013年被Thinkers50评为“全球50大商业思想家”之一。

【目录】

推荐序
译序从颠覆式创新到开辟式创新
前言

第一部分 开辟式创新的力量
第一章 什么是繁荣的悖论
第二章 创新天生不同
第三章 生于忧患
第四章 推动与拉动:两种策略的故事

第二部分 创新如何为大众带来繁荣
第五章 美国创新故事
第六章 东西方碰撞的火花
第七章 墨西哥的效率式创新

第三部分 冲破阻碍
第八章 只有良法是不够的
第九章 腐败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第十章 基础设施的悖论

第四部分 未来的行动方案
第十一章 从繁荣的悖论到繁荣的进程

附录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致谢
注释

【推荐序】

人们常说,贫困是万恶之源。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到2020年年底,中国就能消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放眼世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很多国家与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实际上还处于上升状态。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摸索到通向繁荣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在极度贫困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读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新书《繁荣的悖论》,会得到特别的启示。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我们称之为“未消费市场”,在这里面的人群,我们称之为“未消费人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太复杂、太贵,“未消费人群”买不起。市场开辟式创新就是要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与服务变得更实惠,让“未消费人群”买得起、用得上。简言之,这是能够为一个国家开辟出新市场的创新。它不仅能扩大产品和服务市场,还可以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进步,从而让国家走出贫困。

创新一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但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创新被进一步细分成持续性创新、效率式创新与开辟式创新这三种形态。

一是持续式创新,指的是对市场上现有的解决方案的改进。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持续式创新。二是效率式创新,指的是用更少的资源办成更多的事。很多的科技新发明都属于这种创新。毋庸置疑,这两种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但这两种创新面向的一般都是现存的市场、现有的顾客,往往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减少就业机会。

最重要的创新是开辟式创新。它指的是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更实惠,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大众化,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作者认为在开辟式创新的实现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能够脱离贫困,开辟式创新不但能够开拓出新的需求,还能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生产模式的改进和政府政策的革新。作者认为大力推动开辟式创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走向繁荣昌盛。

【精彩书摘】

归根结底,务必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创造价值,也就是需要借助基础设施来储存或者传递的价值。在没有价值的情况下空谈基础设施,我们就会沦为“基础设施第一”这一信条的受害者,从而把自己置于一个艰难的窘境当中。它可以这样比喻:我们造了一座房子,却找不到住得起它的人。道理虽然如此,但“造房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点。艾佛萨的“贫穷止步”曾经募集了几万美元,建造了几处水井,接下来才发现等式并没有发挥作用。建好的水井,或者说供水基础设施,带来了一种成就感。成就感当然是好东西。但是,这些水井没有和能够创造长久价值的组织产生联系。因此,这些水井最终的结果大多是废弃或者无人修葺,只剩下一座还在勉强维持。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其相同之处远远超过你我最初的设想。各国之间的差异更多的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例如,当我读到托拉拉姆的消息时,它让我想到了早期的福特公司。当我在印度旅行,有人告诉我Zoho公司出资为自己的IT员工提供培训项目时,我想到的是浦项制铁和它一手创造的浦项工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是能够实现的,它也可能变得更加容易预测。但是,我们先要把等式列对。

想要逐步建立信任和透明度,首先必须理解人们为什么选择腐败来解决问题。下面是我们发现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点,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个人是谋求发展的。穷人想找到工作,富人想爬到更高的社会地位。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幸福,得到更多的钱、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健康的情感。所以我们才会上学、度假或者去教堂祈祷。所以我们才会储蓄、买房、创业和竞选公职。这些事会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取得某种进步。如果社会无法给予人们合法的进步机会,腐败的吸引力就会显露出来。第二点,和企业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企业的成本结构是为了运营而产生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它是企业为了设计、生产、销售和支持某项产品而不得不支付的费用。例如,一个企业从制造一件产品到把它交到消费者手上一共需要花费100美元,那么,要想有利可图,这件产品的售价就要高于100美元。个人同样具有成本结构,也就是维持某种生活方式而必须花的金钱数量,包括房租或者抵押贷款、学费、医疗费用、食物等等。就像企业一样,个人也要有收入(例如工作所得或者投资所得等),并且要让收入高于成本。理解这个简单的“收入—成本”关系,有助于预测在一个具体环境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高低,和反腐败手段的效果好坏。实际上,如果反腐败项目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收入—成本”等式,它就会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