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丨《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2023-05-19 23:05:55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参与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设计和试验的过程中,基于一手调查形成的阶段性研究。全书以土地制度变迁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基于对湄潭、成都、重庆、南海、义乌、北京郊区等地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的试验与长期跟踪,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以及底层突围面临的困境。在一手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些反映中国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如“成员权集体所有制”“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以地谋发展模式”,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和政策分析。该书是一个研究者对30余年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长期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曾先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交流。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近年出版的有影响的土地专著有:《中国土地问题调查》《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直面中国土地问题》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上半程及下一程

1. 土地制度变革进程:一个回顾性评论
2. 土地制度的绩效与困境
3. 下一程经济的趋势性特征与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章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土地制度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3. 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
4.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制度供给

第二部分 产权与土地制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产权、行为与经济绩效

1. 产权的功能
2. 产权的界定与实施
3. 存在不同产权安排的原因
4. 产权安排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5. 简单的结论

第四章 认识土地产权的角度

1. 土地产权是一个社会樶基础的制度安排
2. 土地产权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权利与利益关系,而非土地作为“物”本身
3. 土地所有权是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可能权利,但在不同权利体制下必须分别处理
4. 控制权及权利束的合约安排是评判土地产权有效性的核心
5. 土地产权的强度以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为前提

第五章 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

1. 对制度的经济分析方法
2.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
3. 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

1. 选择与变迁的两大约束
2. 土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
3. 宅基地制度选择与变迁
4. 农村土地转用制度的选择与变迁
5. 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动根子

第三部分 农村土地制度经验研究

第七章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结构与变迁

1. 所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
2. 土地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制度的性质
3. 后包产到户阶段农地产权的演进
4. 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八章 中国农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1. 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2.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第九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市场发展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演进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的土地流转状况
3. 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几个政策问题

第十章 中国农村土地权属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

1. 农村土地权属状况与变化
2.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进展

第四部分 农村土地转用的制度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1.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2. 中国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3. 历史的重要启示

第十二章 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

1. 土地制度变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2. 改革以来中国二元土地制度的形成与强化
3. 简短的评论与结论

第十三章 中国征地制度的历史演变、特征与问题

1. 中国征地制度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2. 征地制度与经济发展
3. 征地的经济及社会后果
4. 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与进展
5. 改革征地制度的基本思路
6. 征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第五部分 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

第十四章 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

1. 土地制度及其变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土地制度变迁与结构转变的阶段
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需求

第十五章 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

1. 土地在当前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现行土地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十六章 土地资本化与土地财政

1. 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特点与原因
2. 土地出让的成本、收益与支出
3. 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4. 土地出让制度及其收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 告别以地谋发展

1. 卖地模式:东部受挫,中西部蔓延
2. 卖地模式为何不可持续
3. 改革之策

第十八章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推进路径

1. 中国土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2.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发展方式转变
3. 改革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4. 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与优先顺序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总论】

土地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安排。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全局改革关键而敏感的领域。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促进了中国的农村转型和体制转轨, 20世纪90年代末的城市土地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历史转型。但是,中国在利用土地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以地谋发展模式,造成了国民经济运行、财富增长与分配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阻碍了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动能出现转换,土地的发动机功能减退,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对全局意义重大。

中国改革走过了40年的非凡历程,土地制度改革也经历了任人评说的风风雨雨。总论第一部分是一个对中国过去40年土地制度变革进程与主要内容的回顾性评论;第二部分评估了土地制度在40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所起的历史作用,分析了这套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展望了中国经济在进入新阶段后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为适应这一阶段性转换亟须深化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

【精彩书摘】

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绩效如何,其关键点不在于这个国家在政治上取了一个时髦的名称,而在于这个社会所设定的一些具体规则是否降低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是否能形成人们在与他人发生相互关系时的稳定预期,因为只有这些规则才是实实在在影响人们行为决策的因素。

改变土地作为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中国经济转型最困难之处,一方面是如何从已经形成的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身;另一方面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和建立由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更难的是,这两者相互影响,如果前者好使且机制还能用,就不会转向后者,而新模式建不起来,就不得不依赖旧模式。这也是旧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后为何不改正甚至愈演愈烈的原因。

推进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明确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利界定与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创新和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关键,关乎转型期土地权利体系的重构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是农民集体的所有权,坚持农民集体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代表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二是土地承包权是赋予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土地承包权人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就承包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三是土地经营权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享有的耕作权,土地经营权的宗旨是为耕作者提供稳定的土地使用和投资预期,在明确承包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前提下,对经营权单独设权、赋权,并逐步增大和保障其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