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丨《宏观大势与市场逻辑》

2022-12-23 21:27:0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本书以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判、分析为主线,介绍了深化改革、城乡关系、“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固定收益投研、债券市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十余位知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中国新时期经济的运行情况和政策,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势;同时还介绍了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分析市场运行和投资研究的基本逻辑。本书对于读者把握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系统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研究者及相关从业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些独到的分析框架、案例和思路。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海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副主编简介:何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课程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力,《北大金融评论》副总编,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撰稿人。出版《量化投资十六讲》《投资存亡战》《经济学之路》《金融伦理通识》《金融前沿讲堂》等多本著作,曾创办北望经济学园。

【目录】

第一部分 改革的方向 1
1. 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2
—— 郭 强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2. 农民的代际革命和城乡关系重塑 10
——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3. 解码“8·11”汇改 17
—— 管 涛 中国银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第二部分 开放的路径 31
4. “一带一路”资本循环——宏大命题的小心求证 32
—— 张岸元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5. 人民币国际化的经验与前景 42
—— 夏 乐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第三部分 增长的趋势 55
6. 中国经济是否即将迎来新周期 56
—— 何 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EMBA 课程教授
7. 被掩盖的增长 71
——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8. 从经济失衡到金融乱象 83
—— 徐 高 中银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9. 中国经济的“远”和“近” 103
——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 居民加杠杆的是与非 111
—— 伍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四部分 投资的逻辑 125
11. 理解固定收益投研体系 126
—— 李奇霖 红塔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12. 债券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探讨 156
—— 董德志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宏观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13.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经济学分析183
—— 邹传伟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 PlatON 云图首席经济学家

【精彩书评】

经济现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异常复杂且富于变化,对经济的分析和解读永远在路上。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研究中国经济提供了很多新素材和理论创新的机会,中国经济学者要把握机遇,创造符合中国实践的新理论。
——海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有两类创新,在中国特别容易出现。一类创新我称之为“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中国把先进的技术和更经济的研发人员组合起来,这种百团大战、人海战术,是劳动密集型的创新。另一类创新我称之为“市场引致型的技术创新”。高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铁)要进行商业化,必须到中国来,因为只有在中国才能建那么多高铁。
——何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课程教授

过去,农一代离土出村,老了之后再回村;现在,农二代在城市就业,子女初中之前的教育在城市完成……农二代未来的基本流向不是回到乡村,而是回到老家当地的县城。这将对我国未来城镇化格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公共政策必须以重塑城乡关系为基础,关注整个社会的城镇化问题。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宏观经济一般均衡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因果链条都是双向的,所以一些简单的线性思维,得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把宏观经济现象分析清楚,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基于宏观经济大局,推演出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徐高 中银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

【精彩书摘】

然而,看懂中国经济并不容易。首先,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许多比发达国家更复杂难解的现象,这使得对政府政策的准确理解和研判尤为重要。其次,不同观察者经常从不同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往往会得出迥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严格的宏观经济预测判断需要翔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也需要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了解。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关注宏观大势背后的市场逻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分析的逻辑和方法比结论更重要。

经济现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异常复杂且富于变化,对经济的分析和解读永远在路上。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研究中国经济提供了很多新素材和理论创新的机会,中国经济学者要把握机遇,创造符合中国实践的新理论。在这方面,中国学者有天然的优势,比如对制度细节的了解、对数据的掌握等。

城门未开与乡土筑城:乡村工业化的农民与城市

城市城门未开的情况下,农民实际上是在乡土筑城,这就是乡村工业化阶段的农民自主城镇化。回顾历史,1978-1998年是城乡关系的黄金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乡村经济活动非常活跃,农村制度改革欣欣向荣,产业高速发展。那时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从土地“突围”,开辟农业之外的谋生空间。这期间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是鼓励农民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是允许农民务工经商;二是对农民自主建小城镇持默许态度;三是在户籍制度上为小城镇开出一个小口子,农民可以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四是对集体土地提出了“三个允许”:允许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搞乡镇企业、搞非农产业。这套制度实行后,我们城门外的工业化很顺利,但城镇化并不顺畅,因为自理口粮的小城镇化本身是违背城镇化规律的。农民还是农民,农业还是农业。

“撞城”入城与城市过客:高速城镇化下的农民与城市

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民开始“撞城”入城,但他们仍然是城市的过客。从1994年开始,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启动了。在此阶段出台了几项重要的制度安排: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住房制度改革。这些制度开启了以土地谋发展模式,城镇化开始高速推进。那段时期,我国整体工业化布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内陆地区工业化开始衰败,而沿海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始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开始跨区域流动。农民开始出村、入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沿海地区,但他们是“撞”到城市里去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当时城镇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道进行的:一条是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另一条是农民自发的城镇化,城中村的集体土地开始进行非正规的城镇化。在这个阶段,农民进了城,但缺乏城市权利。部分农民工子女甚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无法参加中考和高考;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比率也较低;农村“三留守”问题尤其突出。另外,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回顾此阶段我国城乡关系历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此阶段,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既没有指望农民进城,也没有充分给予农民进入城市的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