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碳中和经济学 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趋势》从理念到行动,擘画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2022-07-01 21:49:53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那么,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涉及哪些行业和企业?各行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有哪些新的投资机遇?科技创新如何助力碳中和?政府、企业、个人如何行动?如何进行国际合作与竞争?

《碳中和经济学》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这本书立足经济、聚焦政策、畅想未来趋势,深入解读了碳中和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领域,全景展现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例如对于碳排放峰值的测算,从绿色溢价框架下提出的碳中和思路,碳定价的能与不能,如何通过有效的百万亿级投资来实现碳中和,高排放行业如何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能源、制造、交通、金融、技术、城市、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何助力碳中和等。

【内容简介】

百年不遇的疫情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气候变化问题愈加受到重视。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不仅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协力,也需要国家间加强合作。那么,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峰值目标在什么水平?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投资和发展机遇?政府、企业、个人如何做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就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首先,总量方面,2030年碳排放峰值在什么水平?本书研究认为,峰值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刚性,而更适宜设定为一个区间,2030年中国净碳排放峰值水平为99亿~108亿吨。其次,结构方面,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本书在“绿色溢价”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业(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兼顾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的目标。最后,路径方面,本书对绿色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等领域的碳中和之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和代际利益平衡,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动力切换,也事关地方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事关企业生产方式升级和个人生活观念优化。本书立足经济,聚焦政策,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对于公共政策、实体经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读者都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中国SHOU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境内外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一站式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公司高度重视研究,自诞生之初就设立了研究部,在国内最早建立卖方研究体系,开创基本面研究先河,树立“一个团队、全球市场”的跨境研究典范。凭借广泛的覆盖范围、严谨的研究方法、独立客观的态度、透彻前瞻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在国内外市场确立了国际水准研究机构的地位,在客户中赢得了“中国专家”的声誉。

中金研究院,中金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1月,定位于新型高端智库,以服务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为导向,聚焦经济金融领域,把握前沿行业动向,搭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纽带。中金研究院与中金公司研究部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目录】

代导读/ 周小川
前 言/ 彭文生

总论篇

第一章 绿色溢价致中和
第二章 平衡效率与公平:卡尔多改进?
第三章 碳定价的能与不能
第四章 绿色金融:厘清功能与空间

行业篇

第五章 绿色技术:从量变到质变
第六章 绿色能源:破茧重生
第七章 绿色制造:高排放领域的减排之路
第八章 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是治本,节能减排是辅助
第九章 绿色生活:开启消费与社会治理新篇章
第十章 绿色城市:通往低碳的规划与治理
第十一章 绿色科技:接棒能效管理

展望篇

第十二章 绿色投资:新趋势、新方向
第十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中国担当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绿色溢价致中和

如何应对碳排放这样一种罕见的超时空外部性,对于全球而言都是一件难事。对中国而言,这种困难尤为严重,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新增的碳中和目标之间的协调难度更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经济增长目标的硬约束。近些年,伴随着潜在增长率的长周期下降,增长的约束虽然有所弱化,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有望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有望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当前,我们正在给未来的40年增加一条新约束。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我国给出的碳中和时间表也非常明确: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以上,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说明的是,欧盟、美国均确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它们各自有71年和45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净零排放。中国设置这样一个“30达峰,60中和”的时间表,就意味着要在未来4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将面临比欧盟、美国陡峭得多的中和斜率。

在两个40年的硬约束碰撞之际,如何求得一个交集?我们尝试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总量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定2030年的峰值目标。我们认为,为兼顾经济增长与减排,将达峰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较为适宜,以避免过于刚性的供给约束。结构方面,我们在绿色溢价的框架下,以八大高碳排放行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定价+技术进步”的初步思路,并通过CGE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佐证这一思路能够兼顾经济增长与碳中和两个目标的约束。最后,通过探讨绿色溢价为负值的含义,对社会治理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公式。

第四章 绿色金融:厘清功能与空间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解决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绿色投融资不足的问题。在市场完备有效的情形下,金融跟随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绿色发展资源的情形下,绿色金融则需在一些方面起到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不仅要“服务”实体经济,还要“引导”实体经济,从而减少绿色投融资的成本,增加绿色资金的可获得性,甚至创造新的交易市场满足绿色投融资需求。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绿色投融资匹配度不高、绿色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缺少强制性等短板。据估算,为了实现碳中和,至2060年中国需要139万亿元的投资,其中到2030年就需要22万亿元的投资。如何满足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中国应统一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健全绿色信息的披露机制,完善“外部性内生化”的政策激励,全面发展丰富多元的绿色金融市场,加强绿色投资理念的培育,将环境风险纳入监管政策考量,最终化40年的绿色挑战为千载难逢的绿色发展机遇。

第五章 绿色技术:从量变到质变

能源是工业的基础,化石能源塑造了目前各国的能源和工业体系,而在碳中和目标下,各国将需要大幅改变能源结构实现净零排放,这在本质上是一次对能源的革命。碳中和技术的主线是能源供给端的变革,没有能源零碳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作为基础,消费侧的应用将无从谈起。而根据对电力、非电能源领域绿色溢价的测算,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碳中和仍然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因此降本是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在长时间维度下,不同能源技术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本章从降本潜力的角度分析不同技术的发展可能性,以碳中和时间目标和资源为约束去看技术路径的发展。最终碳中和技术将以成本下降为主要推动力,电力领域的“光伏发电+储能”于2028年实现较火电的平价(即绿色溢价=0)将是重要节点,在非电领域先以电气化率推动公路交通、建筑和居民消费的碳排放量降低,然后通过氢能和碳捕捉分别实现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最终的零碳排放改造。虽然用4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艰巨的任务,但是40年对于技术发展来说也是不短的时间,存在技术上的突变可能性。如果核能、碳捕捉技术出现核安全以及碳使用上的超预期突破,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技术发展路径。如果光电转换效率能突破目前预测的30%的路径,也将带来氢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