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视界丨中小金融机构监管不容松劲儿,宏观政策需重协同效应

2023-05-18 23:14:32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报告》提出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本次《报告》对于境外风险的着墨明显增多,详解了硅谷银行破产经过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本次《报告》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新增的“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的表述,他表示,监管对于金融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将持之以恒。

——援引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5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报告》提出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此外,《报告》专门以专栏形式讨论硅谷银行事件,认为尽管“硅谷银行破产对我国影响可控,但需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在海外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本次《报告》对于境外风险的着墨明显增多,详解了硅谷银行破产经过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结合本次《报告》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新增的“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导”的表述,他表示,监管对于金融风险的重视和防范将持之以恒。

避免货币政策大放大收政策,协调效应值得关注

在分析硅谷银行事件时,政策环境的影响引发了高度关注。《报告》提到,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快速实施零利率,后续又因通胀高企而快速加息缩表,使商业银行在宽松阶段配置的低收益资产,需要在紧缩阶段用高利率负债平衡,造成较大亏损。

对于大放大收的货币政策影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从历史来看,美国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发生的银行危机和储贷机构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以及本次硅谷银行事件都发生在政策出现强力紧缩或快速加息阶段。

“中小银行数量的下降是跨周期管理能力、市场竞争、数字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跨周期管理能力是微观主体自己的事,但是美联储也有必要反思并优化其货币政策,平衡好与维护金融稳定的关系。”孙天琦表示。

对于监管目标的设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从美联储角度来讲,他们认为经济安全运行、健康运行的标准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其他是参考指标。当这两个指标脱离正常范围,宏观调控部门就要想办法调节,使得经济能够进入到健康、安全的领域。从金融监管角度来讲,金融监管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行以及金融机构之上的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他表示,两者关心的问题不完全相同。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级教授王国刚认为,要加强相关政策协调。“保持币值稳定、抑制通胀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但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有其负面效应,一旦超出了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金融机构的承受力,就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建议,要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的协调力度。

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比较重视,坚持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有效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更好发挥存款保险等机制作用

在具体的金融监管方面,受访专家均表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容忽略。本次硅谷银行即暴露出了其内部的一些脆弱性:从负债端看,该行存款多来源于创业企业,客户同质性高,储蓄存款占比很低,90%以上的存款不属于受保存款,负债结构欠稳定;从资产端看,硅谷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5%,57%的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且缺乏有效应对利率风险的对冲安排。资产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最终引发流动性风险。

此外,硅谷银行风险爆发后,中小银行受到的风险外溢冲击更为明显。部分美国中小银行因存款来源不稳定、证券账面损失较大、盈利能力不佳等原因,受到的外溢影响较大。例如,签名银行(SignatureBank)遭遇挤兑,3月12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第一共和银行一季度存款流失超过1000亿美元,已于5月1日被FDIC接管,摩根大通银行收购其大部分资产负债。

对此,《报告》提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应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监管,而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相对有限。2018年,美国决定对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硅谷银行在破产前属于“第四类”机构,适用较为宽松的审慎监管标准,由于过渡期安排和两年一次的压力测试要求,硅谷银行直到破产前都未开展压力测试。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同样有可能在风险积累和市场恐慌中酿成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一直是重点。根据人民银行2021年四季度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央行评级结果显示,大部分机构在安全边界内(1-7级),高风险机构(8-D级)连续6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从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最好;而在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有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资产占全部城商行的3%);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186家和103家,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构的5%、7%。

此前一些大型金融机构被视为“大而不能倒”,被赋予“系统重要性”。而本次硅谷银行事件引发了关于“小而不能倒”的新讨论。王国刚表示,2022年底,硅谷银行资产总额为2117.93亿美元,占全美银行资产的比重仅为0.92%。但本次美联储、FDIC等采取快速行动宣布为硅谷银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这背后原因也是复杂的。例如,硅谷银行的存款人账户有相当大一部分未被存款保险机制所覆盖,在签名银行约800亿美元的存款中大约90%的账户未被存款保险所覆盖,由此,一旦银行经营陷入亏损,存款人恐慌心理就将加重。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阴影等综合效应,也让各类主体深刻感受到了金融脆弱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我国,“规范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扎实织密金融安全网”等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其中,存款保险与监管部门适当分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促进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针对一些高风险中小银行存在的问题,更应在加强风险监测、核查的基础上,依法采取要求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早期纠正措施,及时化解风险。

本次《报告》强调,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和市场化风险处置平台作用;此外,《报告》表示,应不断充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完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机制,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并提出要“加快推进金融稳定法制建设,推动《金融稳定法》出台,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金融风险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