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视界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回归保障本源

2024-05-06 22:34:1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我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保险市场。但客观而论,商业保险的发展质量和其功能作用发挥得还不理想。因此,对保险业的发展局面应当有清醒认识,对其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十分必要。真正遵循市场法则与国际惯例,让保险业真正回归市场本位,成为市场配置风险管理资源的有力且有效机制。

——援引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我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保险市场,在补偿灾害损失、保障人身安全、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客观而论,商业保险的发展质量和其功能作用发挥得还不理想。因此,对保险业的发展局面应当有清醒认识,对其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十分必要。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从厘清发展理念出发,真正遵循市场法则与国际惯例,让保险业真正回归市场本位,成为市场配置风险管理资源的有力且有效机制。

从改革开放初期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定位为政策性保险公司,到市场化改革后成为一种市场机制,再到现在向社会保险靠拢且日益依赖政策支持,我国商业保险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持续前行但曲折的道路。目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们对风险保障的需求日益高涨,保险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目标客户群体不明、产品价值缺乏吸引力等局面亟待改变。

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先找准保险业的定位,重构保险业的发展格局。

首先,必须让保险业回归市场本位。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保险业应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高效配置风险保障资源的经济手段或工具,它需要在遵循市场法则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发展,保险市场主体则应当以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来吸引保险客户、满足社会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润追求。等价交换、自愿成交、供求对接、产业利润构成了保险业作为市场机制的关键词。我国的保险业应当遵从本行业的一般规律,尽快从政策还是市场定位的模糊状态回归市场本位。换言之,就是扮演好优化配置全社会风险保障资源并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市场机制的角色,只有坚持并维护好这一本色,才能真正保障其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其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发现真正的目标客户群体,以能够赢得认同的保险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机制,需求导向是正确导向,“有什么风险就会有什么保险”这句流行语反映的正是保险业的需求导向。我国保险界需要认真深入地调查了解社会对保险产品的真实需求,以有效供给满足真正需要,避免供求脱节。在这方面,商业保险公司既不可以也不可能为所有人服务。至关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谁是既有需要又有能力将这种需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客户群体,然后,基于这种需求导向设计有吸引力的保险产品。做到了这一点,我国保险业就能够步入遵循市场法则的发展轨道。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例,保险公司要做的绝对不应当是简单的医疗费用的第二次报销,也不是为14亿人服务的惠民保,而应当是为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群体提供有增值服务的健康保险产品,如方便就诊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的体检以及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等。因为兼具公益性质的健康保险产品既无法真正满足中低收入者的现实需求,也无法满足高收入者的更高需求,况且必然伴随法定医保制度的完善而被摒弃。反之,高收入者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法定医保不能满足其享受特权,没有市场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其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如果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能够满足10%以上的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则这一部分人会通过市场化机制而获得更加健全的保障,同时也将公共医保资源节省给了更加需要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我国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须以瞄准目标客户群体为出发点,以设计有附加值的保障产品为竞争力,才能彰显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活力。

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制,让市场化的保险业步入法治化轨道。法治是保险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我国商业保险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保险法》,现阶段应当加快修法的步伐,通过立法确保保险业作为一种高效配置风险保障资源的市场机制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真正树立法治意识,依法保障保险市场的运行秩序规范和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目前政企不分、社商不分、商业性保险与政策性保险不分的格局需要尽快改变,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我国保险业才能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