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6日上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资产泡沫较大,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去应对。随后,当日下午,央行行长易纲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中国不会过早退出支持政策。
-
随着2021年地方两会拉开帷幕,多个省份2021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相继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东部省份如广东、上海、北京将2021年GDP增速目标统一设定在6%以上,中部省份河南、湖南、山西等经济增长目标为7%-8%,湖北作为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省份、海南由于自贸港政策利好,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均在10%以上。2020年多数省份实现正增长。广东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客观存在。
-
2020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
-
为进一步规范支付服务市场,防范支付风险,1月20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按照业务实质将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业务和支付交易处理业务两类,分类确定业务监管要求。对支付机构按照“先证后照”原则,强化公司治理要求,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强化支付领域反垄断监管措施,明确界定相关市场范围以及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标准。
-
今年经济如何开局?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退坡”?有哪些举措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当前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面对这些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一进行回应。
-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高质量“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同时外媒热议:“中国GDP增速降至40多年来最低,但仍然超出预期”、“中国已经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道,这与仍在疫情中挣扎的其他大型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
-
1月13日消息,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周三维持“地量”,为2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央行持续进行逆回购操作,或希望向市场传递既要维持流动性充裕又将保持克制的信号。
-
进入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及各地监管局密集发布罚单。从处罚事由来看,信贷管控不审慎成为银行受罚的“重灾区”。据《证券日报》记者独家梳理,截至记者发稿,银保监会共披露了17张“2021款罚单”,其中12张的处罚对象为银行业机构,5张处罚对象为保险业机构。而银行业机构所收到的12张罚单中,有9张涉及楼市,分别与涉房贷款及土地出让金相关。
-
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总体来看,12月全国CPI同比由降转涨,但核心CPI为2013年发布数据以来的最低值,PPI同比降幅收窄。
12月核心CPI创历史最低,说明了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当期CPI和PPI数据对央行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今年CPI篮子将迎调整,构成分类及相应权重如何把控?
-
1月6日,央行官网显示,日前央行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会议对2020年工作作出总结,并重新明确2021年央行十项工作要点。其中,依旧被放在首要位置的稳健货币政策,由2020年“灵活适度”进一步调整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同时,央行提出继续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绿色金融被作为重点工作单独部署。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加强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支付、个人征信业务、金融产品营销等监管力度也再次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