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日前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一组节能降碳的目标数据: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和3.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实现节能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够,还需要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
-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企业效益、就业收入、市场预期平稳改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正确认识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
瑞银发布报告称,随着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缩小,美国企业盈利增长超出预期,促使该行再次上调标普500指数的年终目标。今年2月,瑞银已经上调过一次标普500指数的目标点位,而此次再度上调,表明瑞银对于美股前景的强劲信心。尽管该银行持乐观态度,但华尔街上并非没有唱空的声音。
-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区域碳市场”的市场格局,覆盖碳配额交易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交易,与国际市场的结构一致。然而,如何实现金融与碳市场的强强联合,仍有待各方不断探索。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发挥碳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等金融属性上的积极作用。金融部门可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增加碳市场流动性。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重发趋势,其导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供应链中断、商品价格波动等,也对金融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挑战。促进全球减排,需要提高合作供给。此外,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可直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激励,也会支撑绿色金融发展。
-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为了切实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各金融机构都在认真规划、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此次金融监管总局印发《指导意见》就是为了更加系统、全面针对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际工作作出指引。
-
在“双碳”目标下,零碳、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近来成为热点。目前,在园区范围物理层面实现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即“零碳”,往往面临巨大挑战,较难实现。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策导向等,实现园区近零碳排放是当前园区控碳工作更为合理的主攻方向。
-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5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两个品种LPR均与上月持平。本次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也反映出当前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寻求平衡的特点。
-
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2024年起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试点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给予的定额补助。通过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城乡统筹发展、辐射带动力强、供应韧性好的现代商贸流通节点城市,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物流主干线和现代产业集群等紧密衔接。
-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和12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操作利率分别维持1.8%、2.5%不变。鉴于当日有20亿元逆回购及1250亿元MLF到期,故央行公开市场实现零回笼零投放。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