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21:26:16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我国将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重点防范重点机构和领域风险。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援引自经济日报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中国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中国就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路径。后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在评估方面,2016年人民银行设立的宏观审慎评估(MPA),目前更多服务于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
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潘功胜表示,将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充分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恢复与处置计划等作用。适时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推动附加监管工作落地。拓展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功能。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建立中央对手方流动性风险约束和流动性支持机制。持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形势及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保持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做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健全房地产金融分析框架,优化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潘功胜表示,将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同时,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以及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接下来,将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首先要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云泽表示,将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核心抓手。李云泽表示,要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李云泽表示,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筑牢风险防控坚固屏障。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并加强多边和双边协调,健全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提升国际监管合作和危机管理效率,共同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全力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聚焦贸易便利化,近期将新出台9条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放宽服务贸易代垫业务管理,更大力度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完善“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政策体系。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提质扩面,目前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
此外,还须提高开放条件下外汇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朱鹤新表示,将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智慧监管,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提升打击违法违规活动效能,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冲击,为促进开放合作、提升经贸韧性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