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22:46:2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2025年8月20日证监会发布新政,取消外资私募股东资质限制,允许境外机构设立全资私募并全国试点。新规实现股比全面放开、审批流程简化、投资者限制松绑,形成北上深三大聚集区,资金将重点配置高股息蓝筹、ESG主题及跨境套利策略。本土私募面临竞争压力,监管同步升级风险准备金计提与数据报送要求。
——援引自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扩大外资私募证券投资机构准入范围的公告》〔2025〕XX号
2025年8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外资私募证券投资机构准入范围的公告》,彻底取消外资私募股东资质限制,允许境外机构直接设立100%控股的私募证券投资公司,试点范围从原有北上广深等10个城市扩至全国。监管层同步优化审批流程,将设立申请核准时限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预计年内将新增外资私募管理人20家以上,带动行业管理规模突破5000亿元。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准入"新阶段。
“股比限制”历史性突破:从“合资试点”到“独资全牌照”
此次政策调整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取消外资股东资质限制。根据新规,境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无需再通过与中方股东合资设立机构,可直接以100%持股方式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公司,并同步获得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全品类投资资格。某国际资管巨头中国区负责人透露,其已启动独资公司设立申请,计划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初期聚焦量化对冲和跨境多资产策略,预计首只产品规模可达30亿元。
对比2017年首批外资私募试点政策,此次改革实现三大跨越:一是取消“境外股东需具备5年以上资产管理经验”的资质要求,允许新兴资管机构入场;二是放开“单只产品投资者不超过200人”的限制,为外资私募发行私募FOF铺路;三是简化外汇汇出流程,允许境外管理人直接使用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市场。某外资托管行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外资私募产品平均募集周期缩短60%,资金到账效率提升40%。
试点扩围至全国:区域壁垒打破催生“三大聚集区”
在地域覆盖上,外资私募试点由原有10个试点城市扩展至全国范围,但政策红利呈现“梯度释放”特征。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凭借基础设施优势,成为外资私募首选落户地。北京市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政策发布一周内已有8家外资机构表达落户意向,计划在京设立中国区总部;上海自贸区推出“外资私募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从工商注册到产品备案全流程帮办服务;深圳则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资私募”联动试点,吸引跨境资本双向流动。
中西部地区通过差异化政策承接产业配套。某中西部省份金融办负责人表示,当地对外资私募给予"前三年税收返还+办公用房补贴"政策,已吸引2家量化型外资私募设立后台数据中心,利用当地低成本算力资源开展策略研发。这种"总部在沿海、后台在中西部"的布局模式,预计将带动数据服务、合规咨询等配套产业发展。
5000亿增量资金将如何配置:三大策略主线浮现
据券商测算,此次政策松绑有望在1年内为A股市场带来5000亿元增量资金。从已备案外资私募产品看,资金将主要流向三大领域:一是高股息蓝筹股,某外资私募已披露的持仓组合中,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占比达45%;二是ESG主题投资,欧洲资管机构普遍将ESG评分作为核心筛选指标,预计相关产品规模年内突破800亿元;三是跨境套利策略,利用境内外市场价差进行统计套利,某量化私募透露其跨境套利产品年化收益可达15%-20%。
债券市场也将迎来结构性变化。新规允许外资私募参与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增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某外资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表示,其计划发行“中资美元债+境内信用债”的跨市场产品,帮助境外投资者对冲汇率风险。中债登数据显示,目前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约3.8万亿元,政策放开后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5%以上。
本土私募的“鲶鱼效应”:竞争加剧倒逼转型
外资私募全面入场正引发行业格局重塑。数据显示,目前已备案外资私募管理人达38家,管理规模约2300亿元,占私募证券行业总规模的2.1%。新规实施后,这一比例预计在2年内升至5%。面对竞争,本土私募加速差异化布局:头部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某千亿级私募已组建30人AI投研团队;中型机构转向细分策略,如可转债、REITs等小众市场;小型私募则探索“外资代销+服务外包”模式,某新锐私募与外资机构签订分仓协议,获取稳定交易佣金。
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外资私募开出的薪酬包普遍较本土机构高30%-50%,某国际资管公司为挖角明星基金经理,甚至提供"保底收益+利润分成"的激励方案。这倒逼本土机构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某头部私募推出"跟投制度2.0",允许核心投研人员跟投自有产品比例提升至20%。
监管协同机制升级:风险防控与开放并重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监管层同步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新规要求外资私募建立“风险准备金+合规保证金”双保障机制,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不低于管理费收入的20%;同时实施“数据报送日报制”,每日报送产品持仓和交易数据。某外资私募合规总监表示,其已投入1200万元升级风控系统,确保符合境内监管要求。
跨境监管协作同步加强。证监会已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建立外资私募信息交换机制,重点监控“跨境洗钱”“数据出境”“利益输送”等风险。近期某外资私募因未如实披露关联交易,被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显示监管“零容忍”态度。
随着外资私募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资管行业正加速与国际规则接轨。对于投资者而言,可通过合格渠道选择外资私募产品,分享全球化投资策略红利;而对于本土机构,则需在竞争中提升专业能力,共同推动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扩大外资私募证券投资机构准入范围的公告》〔2025〕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