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中国金融战略2020》——国家金融的未来谋略

2020-01-03 11:29:58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中国金融战略2020

绿盟推荐

该书从中国未来经济“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情景起步,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汇率、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国内金融改革、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策略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从大历史角度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将上述一系列困扰决策者的历史性命题,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思索、梳理,力图按其内在应有的发展逻辑,展现出中国金融的行动纲领。

作者简介

夏 斌,国务院参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中国数所大学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著有《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关于中国30年渐进改革理论框架的认识》等,曾主编《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1991年)、《证券大辞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2001年),翻译《日本的自由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

陈道富,毕业于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曾参加中财办、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多项课题。参与“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及各个部委等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研究、讨论。曾发表《中国流动性报告》、《2005年中国汇率报告》、《外汇储备的战略运用》等50多篇专题报告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为什么研究

二、研究什么

三、怎么研究 

第二章 货币金融理论:本源的回归与现实

一、抽象意义上的货币与金融

二、现实的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四维系统

第三章 战略环境与战略方向

一、未来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战略需求分析

二、现实金融供给:“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

三、战略方向选择: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

第四章 大国崛起中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本质

二、不同的汇率制度与危机

三、一国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

四、有管理的浮动:战略过渡期的必然选择

五、未来汇率制度:转轨时期的设计

第五章 中国资本账户:渐进开放

一、资本账户开放的界定

二、资本账户开放的利弊分析

三、中国资本账户:坚持渐进开放

四、渐进开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五、如何渐进开放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困境与期望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二、国际货币对货币发行国意味着什么

三、货币国际化:一国实力与政策推动的产物

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五、人民币国际化:漫长的历史过程

六、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支点:离岸市场

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

第七章 外汇储备管理原则的修正

一、外汇储备的本质及其长期性

二、巨额储备的负面影响与金融安全

三、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调整

四、“战略性利益”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第八章 国内金融改革的战略视角

一、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

二、金融发展不足的深刻原因分析

三、未来金融的若干重大改革事项

第九章 国家金融战略下的上海与香港

一、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支点:香港

二、沪港合作有助于加速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上海与香港:定位、分工、合作与前景

四、两地合作中的风险及其防范

第十章 行动纲领

一、战略核心意图的另一种表述

二、四大战略目标

三、四项工作原则

四、七项主要任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精彩篇章

第二章 货币金融理论:本源的回归与现实

不论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战略,还是探讨中国金融与世界的融合问题,抑或是探索对世界金融制度的改造,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这些理论,其实都是基于对不断演化的货币金融的新认识,寻找如何正确处理其和经济关系的答案。

面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在现实金融理论领域中存在为数不少的“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于是生出诸多困惑。如何牢牢抓住货币金融的本质功能(货币金融的“体”),驾驭由“体”而衍生的千变万化、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现象,需要不囿于教科书的教条和偏见,追根寻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金融生活中,认真梳理、抽象。特别是作为“赶超型”的中国,既是一个转轨经济体,又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在未来的金融大发展中,要想不迷失方向,更需要追根寻源,弄清货币金融体系到底为何物,并据此出发,采取似乎“非常规”的行动与措施,才能力避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时几乎都曾陷入的危机漩涡。为此,作为全书下面各章有关战略内容的统领和主逻辑,本章有必要首先从抽象理论上,对货币和金融及其不断的演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谨慎的求证。

当今金融世界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金融世界相比,有诸多不同。在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几乎同时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三四十年内,各国金融危机层出不穷,危机频率日益提高,危机范围已由小国发展到大国,由非国际主导货币的国家发展到国际主导货币的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如美国前财长鲁宾所说的,“到目前为止,这些危机似乎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特别是经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学术界对用传统经济学来指导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金融发展与开放,更是产生了诸多困惑,并逐渐形成共识:在发展中或转轨国家的金融开放路途中,世上几乎还不存在一套普遍适用的做法。

同时,这轮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引起各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的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谓成熟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制度与技术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西方经济、金融理论存在哪些缺陷?IMF等国际组织也在反思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并提出了包括宏观审慎性在内的新思想。但是,这一切的反思是否已经足够?从更长的历史看,如果不带有任何的利益倾向和偏见,如何理解过去人们所公认的货币金融功能,在当今活生生的金融世界中具体演化出了哪些特质?

可以说,理解和把握这些特质,不仅是传统货币金融理论建设的需要,是重建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的需要,更是思考中国经济崛起,制定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金融战略的紧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