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智库 | 从支付到跨境大资管: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之路

2019-04-08 14:40:51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法联盟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大湾区将通过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并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以助推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为此,央行正在着手制定相关金融政策,而金融机构已经积极展开布局。科技将成为三地互通、金融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抓手,以移动支付的三地互通为契机,金融行业各领域已经开始尝试创新与突破。为建设三地互通,基建行业的巨量资金需求也释放出金融行业在产业投资、企业资本跨境流动、资管等方面的大机遇。在跨境大资管时代,如何摆脱在岸离岸的束缚,资管政策如何发展?

绿法联盟研究院整理等相关内容,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资管之路。

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再到2018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从规划逐步走向落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香港将如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4月1日表示:“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世界级的大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各方面的优势,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能够为香港的创新科技企业提供做大做强的空间。我认为”

除了发达的金融业,香港的资讯和通讯科技基建先进,令企业能便捷地应用金融科技。加上“一国两制”安排赋予香港继续拥有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令人才、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些因素都为香港发展国际金融科技提供了理想的土壤。令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态圈在过去几年中蓬勃发展,现已有超过550家金融科技公司。

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有决心带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香港将发挥其金融业方面的优势,助力于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面对未来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机构争先恐后布局。

人民银行正在联合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揽子的政策,重点是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港澳地区开放合作,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

目前,中行去年成立了“中国银行粤港澳一体化联动发展委员会”,统筹中国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三大产品体系。

香港金融管理局向三家金融机构授予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关税区的挑战之下,科技无疑成为金融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抓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原议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耀宗表示,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有很多有利的地方并将打造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但香港希望加强大湾区的合作,中国内地在金融服务的部分领域上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水平,移动支付是一个生活中触及深远又显而易见的窗口。而在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除了移动支付,基建、产业投资,企业资本流动,资管等方方面面也将为金融行业带来巨大机遇。

移动支付,就是三地互通所带来的金融发展与创新方向。

要继续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支付的便利化措施,一方面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为移动支付跨境使用积累经验。

简化湾区跨境税务安排,吸引港企、港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深圳率先探索组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好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三、湾区的万亿级资金需求

根据《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跨湾区通道与轨道网络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三大都市区和港澳地区聚合为一个整体,发挥最大效能。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三大都市区内功能中心一小时通达。仅“十三五”期间新建轨道交通项目规模就达6315公里,公路3.5万公里。除商业银行信贷、债券等传统融资方式外,产业基金是近期较为活跃的金融工具与手段。重大创新项目,尤其是科技创新项目,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项目周期长、风险高,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可以保障重大创新项目的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几乎所有区域内产业基金不容错过的重要机遇,科技革命、规划引领、产业升级这三种动力,将持续为大湾区的发展带来多重产业机遇和投资机会。

三地互通的另一个重点,是如何突破现存的离岸在岸业务的束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令湾区内的金融机构可以更为灵活的探索跨境金融新的融合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与企业乐见其成。多项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项目开放措施将会率先在大湾区内推出,跨境资本的高速流动,推动离岸在岸业务高速发展。

广东省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一直在金融开放合作领域先行先试,搭建离岸人民币在岸服务中心。截至2017年末,广东自贸区入驻金融类企业7万家,居全国自贸区首位。而在跨境金融方面,广东以自贸区为核心推广本外币账户应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业务量达13.87万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累计收付408亿元。随着大湾区的逐步建成与开放,这一成果还将继续扩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的方向一定是促进跨境资本流动,让我们的资本与金融服务走出去。金融业都在探讨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包括保理行业。

五、“理财通”与 跨境大资管时代

《纲要》指出,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香港金融监管当局正与内地相关部门探讨在大湾区内先行先试跨境“理财通”的计划,以满足区内居民快速增长的跨境理财服务需求。香港证监会2018年7月公布的《2017年度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规模达到24.27万亿港元(单位下同),而其中海外资金占比66%。此外,2017年香港私人银行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78120亿港元,其中52%的资金都是投向中国内地和香港。香港的资管市场发展较为成熟,行业规范与监管有效性也有其优势与经验。虽然整体资产规模较内地有很大差距,但对比香港的土地面积,香港的资管行业已经十分活跃,近年来来自内地的需求也提供了助力,在“沪港通”和“债券通”的成功经验下,“理财通”落地有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大资管时代。

新浪财经、金融界网站、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