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观察丨系列金融开放措施落地,支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3-01-03 22:48:00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要点: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常备货币互换安排,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在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震荡的2022年,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好韧性,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渐次落地,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在稳步提速。尽管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是,全球化仍是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未来我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宽。

——援引自金融时报客户端

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常备货币互换安排,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在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震荡的2022年,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好韧性,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渐次落地,金融业对外开放仍在稳步提速。尽管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是,全球化仍是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未来我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宽。

高水平金融开放不断推进全球投资者更加青睐中国市场

为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树立中国债券市场统一开放的良好形象,2022年5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联合公告〔2022〕第4号(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以下简称《公告》)。作为《公告》的配套法规,2022年11月18日,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又联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完善并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要求,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强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规定》的出台是近年来我国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的又一举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机构通过直接入市渠道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各项政策安排不断完善,主体范围和投资品种不断扩大,管理方式更加市场化。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历数了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的开放进程:不断规范境外机构来华发行熊猫债相关汇兑管理,积极支持债券发行市场对外开放;2016年起,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不设投资额度限制,不断放松汇兑限制;整合债券市场开放渠道,允许同一投资者不同投资渠道所持债券和资金双向划转。

特别是2017年以来,先后推动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开通落地,境外机构可以通过香港‘一点接入’内地债券市场;此外,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免税政策长期安排逐步优化,目前免税期已延长至2025年底。”前述资深业内人士补充道。

开放的进程也伴随着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债券市场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违约处置机制等核心业务规则和关键标准逐步统一,也让全球投资者更加青睐中国市场。

更多的数据也支持了上述判断。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42万亿元人民币,自201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共有105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3家国际债券指数供应机构均已将我国债券纳入其主要债券指数。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近10万亿元。得益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较快提升,证券投资在跨境人民币收付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21年的60%左右。“这进一步说明全球机构投资者对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成果的认可。”该业内人士表示。

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实惠

市场主体是开放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回顾过去几年,企业跨境融资便利性逐步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有序扩大。2022年5月,外汇局再度释放政策红利,发布《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支持更多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试点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能享受到这一便利。此外,市场主体能享受的政策红利也在不断增多。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给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政策:取消非银行债务人到外汇局办理外债注销登记的管理要求;支持企业以线上方式申请外债登记;允许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按照企业净资产两倍的金额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等。

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我国多措并举,经济金融政策密集出台,贷款资金较为充足,境内人民币融资成本比较低。由于很多发达经济体加息,叠加汇率波动较大,企业跨境融资的综合成本相应增加。因此,金融机构也在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优化服务,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在管涛看来,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已基本清零,下一步,要进一步清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玻璃门”,不断对照国际标准完善监管规则和改善营商环境,真正让外资依法享受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红利。他表示,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以“一带一路”、RCEP、东盟10+3机制等为突破口,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下大力气培育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交易和使用的需求,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宏观审慎+微观监管”框架不断完善,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

管涛表示,不成熟的金融开放往往会以金融危机收场,应对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风险,关键是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二者即便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但也不能滞后太多。

在管涛看来,要保持改革与开放进度的大体匹配,其中更为关键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表示:“我们应该根据‘十四五’规划提出来的具体工作部署,将改革与开放进程对对表:有的领域可能是改革快了,开放慢了,开放就要加快一点;有的领域可能是开放快了,改革慢了,改革就要加快一点。”

对此,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过程中,风险防控与改革开放始终是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要统筹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金融体系建设发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等,合理把握各项开放举措的时、度、序,建立健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不断推进开放条件下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该负责人表示。

管涛还表示,在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对跨境资本流动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及时防范化解个体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改进国际收支流量和存量统计,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拟定应对预案。

来源丨金融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