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丨《一切皆契约》

2023-09-22 23:36:11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现代社会契约无处不在,小到个人借贷的贷款合同,员工的雇佣合同,大至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甚至是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这些都是契约的一种形式。现代经济学主要有两大功能 :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问题,二是寻找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解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且帮助大家做出最优决策。作者将前沿的经济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的生活态度、职场策略,市场选择提供明确而实用的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师从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Hart教授)。他主要研究政企关系、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

【目录】

第一章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第1讲 导论

经济学是干什么的?

第2讲 一切皆契约

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契约分析

第3讲 思维框架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下做出最优决策?

第二章 职场和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第4讲 信号发射

为什么上大学才能证明你自己?

第5讲 动态道德风险

刚工作时该不该好好表现?

第6讲 考核难题

为什么领导都喜欢“马屁精”?

第7讲 薪酬契约

凭什么CEO赚得那么多?

第8讲 公司治理I

企业家和资本家谁更应该控制企业?

第9讲 信息甄别

如何招聘到真正的高手?

第10讲 道德风险

哪些员工适用股权激励?

第11讲 激励难题

为什么奖励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

第12讲 动态逆向选择I

孔子为什么批评“好人好事”

第13讲 多任务冲突

KPI考核是灵丹妙药吗?

第14讲 团队生产问题

末位淘汰制是灵丹妙药吗?

第15讲 合谋理论

老板如何防止下属欺骗?

第16讲 公司治理II

集权好还是分权好?

第三章 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第17讲 交易成本

为什么组织内部不能随便引入竞争机制?

第18讲 动态逆向选择II

为什么垄断企业要主动降价?

第19讲 产权理论

为什么70%的企业并购会失败?

第20讲 关系契约

加盟店与直营店哪种扩张模式更好?

第21讲 参照点理论

“损人”到底能不能“利己”?

第22讲 双边信息不对称

为什么双方都挣钱的生意却做不成?

第23讲 非价格机制

为什么银行用抽签的方式发放贷款?

第四章 家庭和理财的经济学分析

第24讲 风险规避

为什么日本的家族企业长盛不衰?

第25讲 债务契约

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第26讲 社会网络

份子钱该不该取消?

第27讲 不完全契约

为什么每天有2万人离婚?

第28讲 抵押和声誉

婚姻为什么要“门当户对”?

第29讲 少比多好

为什么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第30讲 拍卖理论

怎么让你手里的宝贝卖出天价?

第五章 政府和国家的经济学分析

第31讲 共同代理问题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不好管?

第32讲 国企改革

如何避免褚时健的悲剧?

第33讲 公共管理的边界

美国的监狱该不该私有化?

第34讲 财税体制

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钱?

第35讲 国际贸易

中国如何摆脱“用衬衫换飞机”的困局?

参考文献

【序言】

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什么?

第一,这本书将给你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并让你感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济学魅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曾经说过:“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科学,乃是我们认为的社会科学。”意思是,你戴什么样的眼镜,你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眼镜,让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可能没想到,清朝的吏部用抽签来分配官员职位,而今天的银行有时用抽签来发放贷款。这些奇闻看上去出人意料,但是当你知道这其实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次优办法时,你又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展示经济学的魅力。

第二,这本书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有趣、有理、有用”。

很多人学了经济学之后,常常困惑于不知道怎么用。这本书会告诉你:招聘时如何筛选“南郭先生”?考核时如何剔除运气的成分?作为老板如何防范下属合谋?企业并购为什么会失败?你会发现,经济学就是“七种武器”,将助你一臂之力。

第三,这本书帮你树立更高的格局,从制度的角度看透问题的本质。

人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这本书的主要框架是契约理论,契约的本质是制度,因此契约理论实际上是从顶层设计高度来制定最优社会规则。我们不仅将讨论老板如何设计最优的工资契约,我们也讨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和市场的最优边界,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最优契约。

【精彩书摘】

集权或分权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如果老板和下属利益一致,那么分权是最优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谚语背后有它的经济学逻辑,那就是上下级的利益要确保一致。如果老板和下属的利益不一致,最优的权力安排要在分权带来的积极性增加和控制权损失两者之间权衡取舍。

集权一定优于分权吗?

世界上所有的组织——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一旦做大,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治理难题:应该实行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所谓集权,就是一切重大决策都由总部说了算,每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分部主要是执行总部的决定。反过来,分权就是每个分部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或者行业内,拥有重大决策权。

传统观点认为,分权优于集权。首先,分权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因为决策者可以离市场或现场更近,更了解具体情况。其次,分权能促进竞争。由于居民或企业都能够“用脚投票”,因此每个分部都会为了留住“客户”而竞争。但是在集权情况下就没有这种动力了,因为每个分部都是对总部负责,而不是对本地区的居民或企业负责。总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分权优于集权似乎成为一种“共识”。

然而,以企业为例,既有成功的分权企业,也有成功的集权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实行分权模式的企业有430家,占总数的86%;实行集权模式的企业有70家,占14%。美国企业更倾向于分权,而日本企业更倾向于集权。在中国,华为、京东都是典型的集权企业,但运营绩效都很好。

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显然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治理模式。因此,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情况下集权更好,什么情况下分权更好?对于这种问题,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堆理由来论证,但未必抓住了重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有理,关键看逻辑;逻辑要自洽,关键是框架。因此,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简洁的分析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我们不仅能抓住关键因素,而且可以在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时“以不变应万变”,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应该集权还是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