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代谢增长论:技术小波和文明兴衰》

2022-11-25 21:47:35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经济复杂性研究是在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理解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定量观察和建模的经济科学。本书是“经济复杂性基础研究系列”的第一卷。全书尝试以新的非平衡态物理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逻辑斯蒂小波出发,从技术进步作为根本动力来重构经济发展演化的理论,重构微观、产业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基础。本书全面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发现,并构筑了一个可用于解释中国40年增长和发展经验的演化经济学框架,是有志于研究经济学理论及经济学方法论的学者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平,自号眉山剑客,别号寂寞求错。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研究院)退休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中心外籍研究员,世界经济学会创始理事。1987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非平衡态物理学和复杂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伊利亚-普里戈金的学生。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性研究的先行者。

【目录】

第1部分 总论:经济演化的生态视角
1. 引言
2. 代谢增长论:市场份额竞争、学习不确定性和技术小波

第2部分 历史的观察与启示
3. 东西方文明的分岔和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生态文化经济学
4. 对于中国科学落后的历史根源的探讨
5. 技术革命史分期问题初论
6. 技术革命的道路与技术经济的规律
7.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
8. 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9. 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
10. 中国单一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分析
11. 社会演化的发展观与经济结构的方法论

第3部分 演化动力学模型
12.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社会分化的随机模型
13.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埔到一般斯密定理

第4部分 代谢增长的历史检验
14. 李约瑟问题和中国社会的演化——社会非均衡转型的案例研究
15. 中国经验对正统经济学的挑战——亚洲改革的演化模式与自组织过程
16. 新古典经济学在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
17. 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了吗——科尔奈自由主义的逆转和东欧转型神话的破灭
18. 历史作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自然实验

后记 跨学科研究之路
附录1 复杂系统科学简介
附录2 经济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序言】

本系列是作者约半个世纪以来,用复杂科学,尤其是非平衡态物理学的方法,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基础问题得到的成果。本系列第一卷《代谢增长论》的使命是把科技进步而非资源、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此重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我们开创了如下的新方向:

第一,在理论框架上,我们把科技创新而非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以区分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经济和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经济。科技创新的标志是技术和产业的新陈代谢,而非经验知识的简单积累。我们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和邓小平的远见,即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描述是新兴产业开拓新的资源,生态学的概念是增加产业的增长上限。我们用生态学的逻辑斯蒂方程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AK模型,因为后者假设生态资源无限,违背了物理学和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在宇宙观上,我们强调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开放演化,因此演化经济学的基础是非平衡理论主导下的多样发展过程,而非西方主流经济学依据的均衡理论和趋同过程。新古典经济学的封闭体系和优化框架无法理解工业革命和经济结构的变迁。我们从生态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出发质疑英美模式的西方中心论和普世价值论,为理解经济发展的多种模式和中国道路的创新铺平了道路。非平衡世界的多样性,不仅有旧秩序瓦解之危,而且有新事物出现之机,这就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只讲市场稳定性、回避市场内生的不稳定性的局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接纳所谓异端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宇宙观的基础。

第三,在数理模型上,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出发点,是将生态约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修正新古典经济学自然资源无限的隐含假设,直接否定从人性自私贪婪出发构建的均衡经济学的公理体系,把非均衡经济学置于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这也符合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对人是社会动物的分析。19世纪经济学开始的所谓边际革命,是用片面的消费心理学否定经济行为的生态物质基础和人类演化的社会属性。我们发现生态约束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用数理模型描述市场内生的稳定与突变的矛盾转换机制,定量研究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特征和对策。我们对宏观与金融价格指数的非稳态时间序列分析,也为市场监管和政府管理发展了定量分析的工具,例如产业和制度发展的生命周期和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我们的研究可以为经济工程学的定量管理和制度工程学的体制设计开辟道路。

第四,在经济哲学上,我们研究经济复杂现象的非线性机制,从生态技术经济的多层次结构分析出发,发展整体论的思维范式,在历史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世界各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否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西方中心的普世价值和无节制的消费主义,重视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经济行为的生理和物理基础。新古典经济学鼓吹的人的自私本性和贪婪行为,在理论上违背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在政策上导致了经济学的虚拟化,在实践上造成了“去工业化”,在生活上造成了“现代病”的泛滥,加重了医疗福利制度的负担,是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理论“温床”。

第五,在经验观察上,我们把现实世界的市场竞争,从纯粹私有制基础上完全市场的乌托邦,还原为有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全球化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市场份额竞争,而非价格或成本竞争。换言之,非平等的国际分工下,非均衡的价格体系不可能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机制,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各种形式,都是市场份额竞争的策略手段。正因为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投资不确定性,才需要研究适应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策略。新古典经济学看不到市场变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不承认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生命周期和路径依赖,就无法理解政府在协调市场分工上的作用,也无法看到企业家创新的战略空间。这就在经济学观察的实践基础上否定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价格决定论和市场万能论。市场只是经济竞争的不流血的“战场”,不是制度自发生长的“温床”。现实市场的多种模式,反映了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对劳动分工的自然和社会的约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优化市场模式。这才需要研究经济问题时的实事求是和因地因时制宜的科学态度。

【精彩书摘】

新古典经济学是线性系统。线性系统加总的结果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复杂性可以分解为原子论加总的简单性。但是控制论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发现,越复杂的系统越不稳定,这挑战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一个流行观念,即系统越复杂越好,因为经济学的丰裕性等同于生态学的多样性。……毛泽东曾经从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出发,高度评价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但是忽视了过于频繁和惨烈的农民战争会打断技术创新的积累过程,使许多重要的发明失传。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转型过程中用双轨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制度的延续性,使中国经济表现远高于推行“休克疗法”的东欧与苏联。因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是一种复杂系统,不是新古典经济假设的原子经济。产业链一旦断裂,就会出现民主德国和乌克兰那样先进的重工业系统在短时间内瓦解,至今难以恢复的后果。

从长远看,不仅黄土高原,而且东北、东南、西南等所有农业区都应逐步改造为生态平衡的农林牧混合经济布局。这样做,在一个时期内耕地面积可能要缩小一些,但如果措施得当,仍然能够提高粮食总产,而且可以开展多种经营。同时,在人口密集的农业区也应当扩大树林和草地。这样才能逐步恢复或者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系统,从根本上使单一的小农业面貌得到改观,打破两千年以来的恶性循环。

现在来回答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按以前的决定论(历史必然论)的说法,所有国家必然都会产生资本主义。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说认为,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也会产生科学和资本主义。他们似乎认为,任何文明中产生资本主义文明的可能是均衡系统的大概率事件。我们分析中国历史的结论相反,中国产生现代科学和劳动分工的概率和生命起源的概率类似,是非均衡演化的小概率事件。这是一种非常偶然的现象,要求的条件也非常苛刻。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技术史不应当仅仅成为技术编年史,技术革命史的分期应该从理论上概括技术革命矛盾运动的规律,即应该明确地提出和回答下列问题:各个历史阶段技术发展的矛盾焦点是什么?主要矛盾是怎样产生、怎样解决又怎样引起新的矛盾的?我们注意的是整个科技发展史,不是专门的科学史。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各个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反对孤立地夸大单项技术的意义,也不应停留于罗列一大堆技术的清单,而必须通过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来抓住技术革命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