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走向“十四五”》:中国经济金融新格局

2022-03-18 21:56:19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下一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金融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金融管理者、从事金融研究的专家学者、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数字时代围绕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机遇。

推荐语

“强大国内市场”强调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对内循环与双循环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大市场。尽管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但要转化成为现实优势,充分发挥效能作用,我国目前还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走向“十四五”》针对“十四五”时期的多个重大经济金融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系统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肖钢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走向“十四五”》务实、深刻地分析了在当前特殊历史时期中我国强大国内市场的优势,探讨了提升金融体系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以及如何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等问题,并针对中国的储蓄率变化、全球“宽货币、低利率”环境、房地产金融三个具体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观点对我国下一步围绕“十四五”规划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对下一步中国金融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希望大家以《走向“十四五”》为起点,广泛讨论、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开辟我国数字时代的金融行业新局面。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走向“十四五”》聚焦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塑造经济金融新格局这一题目,展现了国内市场的五大优势,其中一些数据能够直观说明中国的发展优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现存问题和改革建议的阐述也比较到位。“强大国内市场”这个概念值得进一步拓展,在逆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将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的消费优势转化为生产和创新优势,是内外双循环需要着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刘世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走向“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0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6个分报告组成。

本书从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储蓄率变化、全球“宽货币、低利率”现象、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房地产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等角度对“十四五”时期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三大变化

一是,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
二是,后发优势不再;
三是,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释放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三是,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提升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五是,推进房地产金融改革,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六是,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七是,保持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目录

序言

摘要

01 充分发挥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

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内涵
强大国内市场与对外开放
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障碍与挑战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2 中国储蓄率变化、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储蓄率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
储蓄率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储蓄率与危机时期的政策反应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3 全球“宽货币、低利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全球“宽货币、低利率”是近150年来罕见的货币现象
我国“三元悖论”框架下的政策选择
新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我国金融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宽货币、低利率”环境下的潜在金融风险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4 提升金融体系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适应性

金融适应性的形成依赖四个要素
面向“十四五”时期的金融适应性
我国金融适应性存在的不足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5 建设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和融资现状
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6 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化房地产金融体系
探索创新型的房地产公共金融体制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07 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难点与对策

国内外新形势下金融稳定面临的挑战
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内外两个大局,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围绕这一目标,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国情基本盘,树立中国金融理论自信。

我国有经过历史检验的制度优势,能够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以“有为政府”协同“有效市场”,能够以国企立稳、以民企促活,能够打破三元悖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现阶段我国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发展中国的数字时代金融理论奠定了基础,无论是金融管理者还是专家学者、从业者,都要在我们的制度自信基础上,树立金融理论自信,敢于开拓进取,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依据中国经验提出并实践中国的数字金融理论。

第二,发挥超大市场优势,用金融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本书数据显示,中国有4 亿人属于中等收入人群,大致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拥有多达12 亿的互联网网民和超过11 亿的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2019 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2019 年人民币信贷余额是全球第一,股票市场市值、债券市场托管余额均位居全球第二。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启动高质量内循环奠定了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量的产业生态还在较低水平上循环,迫切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来提升产业生态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三,迎接国际环境变化挑战,用数字科技促进金融双向开放。

2020 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博弈与对抗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长期化、复杂化。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金融业也必须抓住在内外经济循环之中重构金融秩序的机会。我们要主动应用数字科技,创新金融监管模式和服务模式,促进金融双向开放。

第四,抓住数据要素市场化机遇,探索利用“五全信息”的金融新框架。

数字化基础平台实际存在“五全特征”(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并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五全信息”。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地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 小时不停地积累信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的搜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现代信息化的产业链是通过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通信跟全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正是这种“五全”特征的基因,当它们跟产业链结合时,就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信息、全流程的信息、全价值链的信息、全场景的信息,成为具有高价值的数据资源。有了“五全信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金融业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并可以基于此发展金融科技,构建金融新框架。 

......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让阅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