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米塞斯大传》:孤军薄旅抵抗时代潮流的横逆,欧洲文明的守灵人

2021-04-30 20:30:18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内容简介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20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亚当·斯密之后对市场经济理论贡献的人。他的思想不合潮流,却是矫正时代前进方向的指南。

《米塞斯大传》详细描述了米塞斯漫长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与时代的碰撞。同时本书叙述了以米塞斯为中心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展历程、欧洲和美国的经济思想史,也生动呈现了米塞斯所经历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最显耀的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熊彼特、罗宾斯、哈耶克、凯恩斯等杰出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和充满戏剧性的人际交往。

伟大的生命成就精彩的传记。本书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是目前最详实,最受好评的米塞斯传记。

作者简介

作者: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是德国经济学家,出生于 1966 年,现为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米塞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史、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经济学和宗教的关系等。著有《货币生产的伦理》《支配论批判》《货币竞争的逻辑》《秩序与混乱:经济、政治及文化论文集》等著作,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译者:黄华侨等

大咖推荐

1. 这本书的前300页如此引人入胜,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800多页。我很喜欢这本书。作者对各种理论的总结,对文化政治背景的描绘,对档案资料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各种人物个性的生动刻画(这一点尤其令我感兴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 利兰·B.耶格尔(美国经济学家)

2.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学术著作。作者不仅论述了米塞斯的生活和著述,还生动描绘了光辉灿烂的维也纳时光、奥地利学派的发展,那个时代其他思想家如哈耶克的作用,以及米塞斯对美国和世界自由主义的贡献。在所有这些方面,本书都堪称权威。

——拉尔夫·拉伊科(美国自由主义历史学家)

3. 这部关于米塞斯生平的杰作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的内容和规模超越了所有经济学传记。

—— 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西班牙经济学家)

目录

前言1

致谢1

第一部分 青年时代 

第一章 家族之根 3

第二章 学校时期 17

维也纳 17

维也纳犹太人 20

学术中学 22

奥匈帝国 29

奥地利式的社会主义 33

职业选择 37

第三章 维也纳大学 42

格林贝格的研讨班 45

军队服役与父亲之死 49

菲利波维希的研讨会 50

一位经济学家的诞生 56

追随大师 59

第二部分 奥地利学派 

第四章 世纪末的经济科学 69

卡尔·门格尔:“经验主义理论”的先驱 69

德国背景下的门格尔著作 76

方法论之争 78

奥地利学派和戈森学派 81

奥地利学派的突破 87

欧根·冯·庞巴维克 89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94

约瑟夫·A.熊彼特 99

第五章 早期职业生涯 120

职业生涯的艰难伊始 122

平行生活 124

商会 126

乌云密布 129

社会政策协会的维也纳会议 130

在商会的突破 135

货币理论 136

第六章 货币著作 144

货币的本质 146

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整合 150

维塞尔的货币理论 151

米塞斯的货币价值理论 156

货币不是中性的:康蒂永效应 158

汇率的决定:购买力理论 159

部分准备金银行和商业周期 162

第三部分 官员、绅士、学者 

第七章 世界大战 175

初入战场 175

家乡前线 181

重返前线 185

新生 189

最后的任务 191

第八章 民族、国家与经济 202

移民、民族杂居和现代帝国主义 203

功效主义的社会分析 206

德国社会主义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错误 208

语言社群的政治经济学 210

第九章 1919年 219

新的战场 220

战后社会主义和无政府幽灵 222

后政府危机时代 229

通往健全货币 232

维也纳的学术圈子 237

第十章 哥白尼式转变 249

论证 251

思想背景 255

胜利 260

未竟的革命事业 264

第十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 27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274

民主制的功效主义论证 275

家庭政治经济学 277

经济计算问题的意义 280

道德风险:社会主义的另一死敌 282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软弱和妥协 283

协作法则 284

垄断理论 287

基督教伦理与市场经济之辩 290

社会主义等于毁灭主义 293

第四部分 盛年米塞斯 

第十二章 全新的开始 303

哈耶克与理赔局 304

反通货膨胀的斗争 306

研讨会 308

维塞尔的长久阴影 310

伦敦经济学院的联系 317

金汇兑本位制的出现 319

恶性通货膨胀、通货竞争和货币改革 323

重新思考货币与信用理论 329

德国经济学家回归古典自由主义 331

地平线上的一线曙光 334

第十三章政治哲学体系 350

干预主义理论的雏形 351

“反马克思主义”批判 353

新自由派批判 357

经济科学的转型 360

自由主义 366

第十四章 巅峰 375

1926年之行 375

商业周期研究所 378

面对金汇兑本位制袭击的奥地利政治 380

自由贸易、货币稳定和周期政策 382

新的理论家们 384

重新思考价值理论 386

走向新的社会科学认识论 390

个人的繁荣—萧条 393

第十五章 危机 404

大萧条的原因 406

伦敦助理 413

回归外汇管制 419

《社会主义》第二版 424

社会政策协会德累斯顿会议 427

经济理论的完成 430

维也纳的暮光 435

第五部分 米塞斯在日内瓦 

第十六章 日内瓦岁月 455

高级国际关系学院 456

学院生活 458

疏远昔日盟友 462

米塞斯和新自由派 467

人民阵线 469

深刻转变 472

瓦尔特·李普曼大会 478

针对战后的计划 481

逃离欧洲 484

第十七章 一部经济学著作 504

思想体系概述 504

反心理主义 507

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理性的 508

均衡、利润与亏损、企业家精神 51

消费者主权和利息 511

重写商业周期理论 514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之争的最新进展 515

纯粹现金余额方法 517 

第六部分 米塞斯在美国 

第十八章 流亡纽约 525

抵达纽约 525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529

黑暗时期和新的计划 530

在墨西哥的六周 537

奥地利国家委员会 539

新朋友 542

美国公民 548

第十九章一场运动的诞生 560

自由至上主义的萌芽 561

纽约大学的长期访问 564

伦纳德·里德和经济教育基金会 566

弗雷德里克·尼迈耶 568

米塞斯与美国自由至上主义之争 570

计划造就混乱 573

朝圣山会议 574

筹备反革命行动 579

德国的新自由主义政变 580

纽约人583

第二十章《人的行为》及其影响 592

第一反应 593

米塞斯主义者 597

演讲和论文 600

《自由人》杂志 602

尼迈耶的关系 608

美国版《货币与信用原理》611

幕后推手和巡回学者 613

纽约的学术圈子 615

一本米塞斯主义专著 619

森霍尔茨在格罗夫市城市学院 623

第二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认识论问题 635

一言以蔽之 637

科学及进行有益争执的文化 640

大众民主社会的英雄 643

历史研究 648

反资本主义心境 653

重新思考基督教信仰 654

第二十二章 运动的破裂 661

保守主义运动和自由至上主义的残存者 663

巴斯夏小组的解体 666

对抗新自由主义 670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岁月 679

最后的写作 681

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最后交锋 684

与货币主义者的最后交锋 688

最后的荣誉 690

结语 702

译后记 707

参考文献 709

名称索引 741

主题索引 768

前言

1940年夏天,希特勒的军队进驻法国,对瑞士形成了包围之势,此时米塞斯正和妻子玛吉特坐上一辆巴士,车上挤满了准备逃离欧洲的犹太人。为了避开围追堵截,巴士司机绕道穿过法国乡村,不时地停车向当地人打听前方德国人的行踪——遇到情况就从原路退回,寻找其他路线。

不到两个月之后就是米塞斯五十九岁生日。他是侵略者的通缉要犯。两年前,他们彻底搜查了他在维也纳的公寓,没收了他的档案,冻结了他的账户。那时,米塞斯希望他在日内瓦是安全的。然而现在,似乎整个欧洲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了。不仅因为他是一位犹太出身的杰出知识分子,还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各种其他形式社会主义的大敌。有人把他称为“最后的自由主义骑士”。

他曾凭一己之力,带领奥地利摆脱了布尔什维克的威胁,并将国家从最终摧毁了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中拯救出来,还使整整一代年轻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改信了市场。现在,他成了一位政治难民,动身前往一片陌生大陆。

他和玛吉特抵达美国之时,几乎身无分文,也没有收入来源。米塞斯过去的一些学生和弟子已经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获得了声誉卓著的职位(常常是在米塞斯的帮助下),而他本人却被视为一个不合时代潮流的人。这是政府计划和中央计划不断扩张的时代,他却是私有产权的拥护者,xii也是经济领域一切政府干预的反对者。也许最糟的是,他是文字推理和实在论的支持者,而他的时代却正进入实证主义和数理模型的全盛时期。没有一所大学愿意聘他。玛吉特甚至开始学做秘书。

此后十年,他们逐渐步入正轨,米塞斯也终于找到了新的盟友。他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人的行为》。此书为他赢得了新的追随者,他们的仰慕和忠诚是他在欧洲无法想象的。

米塞斯于1973年10月去世,身边只有一群为数不多的仰慕者和追随者,然而这个群体却是一场正在迅速壮大的思想运动的核心。今天,米塞斯的著作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和自由至上主义者,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著作。一个完整的“米塞斯主义”经济学派诞生了,它在美国声势最为浩大,并在西班牙、法国、捷克共和国、阿根廷、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广为传播。这场运动表明他的思想具有持久的力量和影响。

本书的目的是讲述这些思想在它们的时代是如何成形的。它将呈现一位令人惊叹的经济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它将讲述他对奥地利学派和自由至上主义运动的个人影响。尤其是,它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毫不妥协地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他的观点也是一步一步地逐渐产生,常常并不符合他最初的意愿。

米塞斯曾学习社会科学的历史主义方法,后来成了与之对立的奥地利学派和人文主义社会理论的舵手。他最初是维也纳青年左翼理想主义者,后来成了美国右翼势力的元老。他在早期曾经蔑视“金属主义”,后来成了100%金本位制毫不动摇的代言人。他的事迹激励着众多学生和追随者,其中许多人将把他的观点和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比他本人走得还远。

本书对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刻画,主要涉及他的思想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我们对他的人格的情感层面所知不多。很早以来,他就注重自己的公共形象:米塞斯教授。他很小心地销毁了所有可能遭到潜在反对者利用的证据——从收据到情书。我们之所以能够讲述他的生活中某些较为私密的插曲,只是因为1938年3月希特勒的人从他的维也纳公寓搜走了一些私人记录。这些档案最终落入了红军手中。1991年,人们在莫斯科秘密档案中重新发现了这批文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料来源。

本书的写作直接依据莫斯科档案和格罗夫城市学院档案中的米塞斯私人文件。我还查阅了维也纳商会、维也纳学术中学、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相关文件,以及贝蒂娜·比恩·格里夫斯女士从米塞斯遗产中继承的那些资料。不消说,我也认真研究了米塞斯的著作,还有他那个时代其他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的著作。此外,我还试图深入了解他的学术研究的历史背景,虽然我在这些一般问题上仍然只是一个外行。所有这些材料在此首次联为一个整体。我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米塞斯研究的一个有益起点。

由此,我将给出关于本书范围和意图的最后评论。虽然我没有见过米塞斯本人,许多年来,我一直是他的著作的学习者和仰慕者。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以下篇章也是我向这位伟大思想家表达感激之情的一个纪念。在我的经济研究中,我曾试图在他停止的地方继续前进,虽然未必是他会采取的方向。这就提出了关于这部传记的几个基本问题:我应该谈及我们时代受到米塞斯启发的那些研究吗?我应该讨论目前流行的关于米塞斯的有时颇为不同的解释吗?如果我们加入关于文献(文献很多)的批判性评注,也许可以改进本书,而且对于今天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说也会更加有用,但我决定克制自己。因为那会使我偏离本书主旨,不再谈论米塞斯本人,而是谈论关于米塞斯的文献。xiv本书篇幅已经相当庞大,为了保证论题的集中,必须减少关于二手文献的讨论,不仅包括我自己的著作,也包括其他一些杰出的米塞斯学者,例如Murry Rothbard、Richard Ebeling、Israel kirzner、Joseph Salerno、 HansHermann Hoppe、BettinaBien Greaves、Julian DelGaudio、EamonnButler、Patrick Gunning Jeffrey Herbener、Percy Greaves、Hans Sennholz、Ralph Raico、James Rolph Edwards、Laurence moss、Gary Norty、Carsten Pallas,和David Gordon。这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不便是可以接受的。

今天,我们对米塞斯的了解仍然如此之少,有关他的传记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因此,撰写一部米塞斯传的主要意义在于揭示:一位没有获得任何重要机构支持的学者,何以能够仅凭他的思想的惊人威力,在去世超过三十年之后,仍然掀起了一场不断壮大的国际思想运动。这些拥有如此巨大力量的思想究竟是什么?这位学者又是谁?他的目标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斗争、胜利和失败?他的思想如何产生于他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经受住了他所面对的敌意?这些,我想,就是当前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热爱思想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相信思想可以改变世界的人们——也许会觉得以下篇章值得一读。哪怕本书仅仅引起了对米塞斯本人及其著作的更多兴趣,它的目的也已达到了。

让阅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