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荐书 | 《市场的逻辑》——看透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追问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2020-10-23 10:38:25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市场的逻辑》

推荐理由

张维迎教授深入透视中国40年经济改革历史,一针见血地点明“市场”这个关键因素,剖析“市场”的内在、底层运行逻辑,清晰呈现市场各个环节的盘根错节与内在互动。张维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只有走向市场的逻辑,中国才有光明的前景!”

张维迎教授用平白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阐发了诸多振聋发聩的犀利论断和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不只是对经济、管理从业者启发颇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媒体评论

张维迎是一位能够在中国的政策决策中发出重要声音的人,也是一位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在这本书中对中国摆脱贫困的非凡成就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建议所有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生读一读这本重要的书。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不同凡响的书证明,将基本经济因素孤立出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所提供的洞见,超越国界和政治制度。人就是人,无论身在何处,目的是好是坏,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于一些中国人为了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所面临的障碍而进行的持续斗争,这本令人着迷的著作提供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托马斯·萨金特[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除《市场的逻辑》外,另著有《经济学原理》《理念的力量》《市场与政府》《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信息、信任与法律》等。

2002年,获评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类过去200年的进步比过去几千年大得多?

中国40年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关键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强盗的逻辑,什么是市场的逻辑?

什么是好政策,什么是坏政策?

为什么说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

张维迎教授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深入透析中国40年经济腾飞的根本驱动力,一针见血地点明“市场”这个关键因素,剖析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运行逻辑,抽取与“市场”相连的人才、体制、政策、监管、企业家精神等诸多关键因素,系统呈现各个环节的内在关联与盘根错节,指出中国40年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来路和前途。

张维迎教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极富创见和颠覆性的经济学界风云人物。他在《市场的逻辑》这本经典代表作中,有诸多振聋发聩的犀利论断和让人醍醐灌顶的深刻洞见。不只是让经济、管理从业者启发颇多,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也有非常好的帮助和指引。

目录

第三版序(新增)

增订版序

前言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

【第一编】解读市场经济

第1章 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第2章 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3章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

第4章 反垄断法的隐忧

第5章 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第6章 好政策与坏政策

第7章 市场与道德伦理

【第二编】思考中国改革

第8章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第9章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第10章 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11章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第12章 中国的价格改革

[附录]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第13章 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第三编】理解金融危机

第14章 危机中的选择

第15章 经济不是单一的产品

第16章 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第四编】把脉未来发展

第17章 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第18章 从套利到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增)

索引(新增)

精彩书摘

前言

导论: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改革(节选)

最近,我看了一些思想史方面的东西,知道在科学史上有一个概念,叫辉格主义,说科学总是在进步,今天的东西要比昨天的东西更正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不需要看很老的东西,只要看最近发表的东西就可以了。但这个辉格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科学并不总是在直线进步,科学经常走弯路。例如,日心说在公元前200 多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提出来了,但是一直得不到承认,托勒密的地心说却统治了世界1500 多年,直到哥白尼于1543 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这说明科学进步是相对的。

经济学从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开始,有200 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走了好多弯路。也就是说,后来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不一定比亚当·斯密那个时候的古典经济学更正确、更深刻。最近,我一直在学习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从某些方面看是进步的,但总体看可能是一个倒退。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理论,跟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相比较,也是一个极大的倒退。所以,我建议,学经济学的人有时候要回过头来重新注意古典的东西,要从这些古典的东西中寻找理解我们现在问题的非常杰出的思想。我们现在仅仅关注一些数据模型,但就我所知,在现在的经济学家里边,真正突破亚当·斯密的人少之又少。亚当·斯密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本质与原因。我们后来的经济学变成了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均衡,变成了一种静态的研究,而不是研究进步和变革,我们把很多注意力转移到了不太重要的地方。

从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看,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年技术进步率不超过0.05%,长达1500 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翻了一番。而过去的200 年,人类的年技术进步率平均是1.5%,每50 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过去200 年的进步比过去几千年的进步大得多?这就是我讲的市场的逻辑想回答的问题。

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这样,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高,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越快,国民财富就越多;国民财富的增加又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规模……如此循环不断,导致持续的经济增长。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

在远古时代,技术的传播很慢,技术进步的速度则更慢。石器时代持续了200 多万年,而考古发现则显示,1 万多年前世界各地使用的石器没有多大区别。从石器时代步入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后,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有所加快,但仍然很慢。我们知道,公元100 年左右中国汉代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造纸技术是在公元751 年的唐朝才传到伊斯兰世界的,又过了二三百年才传到欧洲。这种传播还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当时唐朝和大食军队发生了战争,一部分唐朝士兵被俘虏了,俘虏中一些人会造纸,于是造纸技术才传到那里。造纸技术从中国传播到伊斯兰世界,花了650 多年的时间。但在今天,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技术传播的速度更快。现在技术进步的速度甚至赶不上技术传播的速度,一种新技术一旦发明出来,全世界马上就开始应用,给人类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无论是技术进步的速度,还是技术传播的速度,其实都是一个市场全球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