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盟智库 | 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意见领袖重磅解读

2020-10-20 10:16:14  来源:绿法国际联盟   作者:绿盟研究院

摘要:10月19日,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出炉,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增速由负转正。三季度经济继续强劲复苏,GDP同比增速实现4.9%。此外,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增速等多项经济指标也实现由负转正。

绿法联盟研究院整理《新浪财经》意见领袖解读观点,以飨读者。

沈建光:9月需求回暖,经济反弹结构优化

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点评:从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9月内需回暖,特别是消费明显回升,预示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或为四季度与2021年中国经济反弹蓄势。我们预测,四季度GDP增速或达6.5%,全年GDP增速或位于2%-2.5%。

社零加速改善,多数品类增长回暖。唯有3C、化妆品、珠宝增速比8月有所放缓;餐饮收入稳步修复,降幅收窄至2.9%,预计下月将回到正区间。值得关注的是,本月限额以下社零增速反弹至1.2%,年内首次正增长,反映中小零售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回暖信号,这对于居民消费的进一步复苏至关重要。线上消费方面,1-9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占社零总额的24.3%,延续较快增长。

地产投资持续高增,制造业投资总体向好。地产投资依然是国内需求的最大支撑,8月当月同比高达12.0%,其中施工面积、新开工、商品房销售出现回落,而资金来源保持稳定。尽管存在一定的基数效应,但近期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加快,均推动了企业投资意愿的好转。

工业生产继续走强,需求端拉动凸显。工业增加值同比6.9%,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和采矿业增速上升,制造业增速达到7.6%(19年3月以来的高点)。此外,9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亦加速上升,达到5.4%。构成该指数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已经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接下来出口-制造业投资链条以及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有望逐步替代地产、基建投资,成为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主要驱动力。我们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复苏将会更加明显,GDP增速或达6.5%,全年增速或在2.3%左右。宏观政策方面,平衡稳增长、防风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及时有效地化解结构性矛盾、探寻新的增长点,畅通国内大循环。

马光远:中国经济正式转“正”,但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就是“转正”二字,除了消费,几乎主要的宏观指标都基本转正,向疫情前的常态回归。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马光远对本次经济数据的亮点和隐忧进行了总结:

第一,4.9%的增速应该是3季度全球最好的数据之一。第三季度经济增速4.9%,虽然低于外界预期,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据。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这个数据放在全球仍然是最好的数据之一。一季度-6.8%,二季度迅速反弹至3.2%,到三季度反弹至4.9%,并且实现增速转正,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趋势明显。

第二、主要经济指标都基本“转正”,说明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虽然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但也基本走出了疫情的影响。表现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等各个方面。

第三、以上指标证明,我们在今年一季度之后提出的,下半年中国经济正式转“正”的预测得到了印证。但是,3季度经济增速为4.9%,较低于预期。在政策加码的情况下,3季度经济增速至少应该在6%以上。4.9%的增速,相对于我们的政策投入,产出还是不尽如人意,说明什么,说明形势依然严峻,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仍然比较“虚弱”。在全球疫情依然蔓延的情况下,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切不可掉以轻心,确实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们绝不能把关注中国经济的主要焦点放在数据上。数据当然很重要,但正如我们一再所强调的,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挑战是疫情后。疫情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疫情对世界的改变也刚刚开始。实事求是而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挑战。中国的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欧美等国不断发布仇视中国的言论,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的逆转势必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势,这些挑战,比数字本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太多。应对疫情后中国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现在必须提上日程。

第五、现在不是改变政策的时候。3季度经济增速和主要指标虽然都全部转正,但是,一定要坚持4月份以来的应对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仍然要跟上。主要指标的转正,不代表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危险区域。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今年的减税政策还应该加码,一些地方对减税政策的落实仍然不到位,对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明确的举措。

第六,数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要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为止,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我没有看到3个季度后,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究竟倒闭了多少,还需要采取什么救助措施。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大家仍然反应非常困难。就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就业而言,中国经济还真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候。

第七,这次疫情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挑战,但也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在科技领域主导的“硬脱钩”,让很多人放弃了幻想。高层在今年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创新领域,我们要下决心突破,疫情其实给了中国经济最好的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用10到15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会有重大突破。

第八,做好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巨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是4月8日高层发出的警示。但是,这三个季度,我的观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和挑战完全是疫情带来的。疫情结束,一切都将回归常态。这种观点特别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年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中的观点值得关注。在文章中,基辛格指出:在这场冠状病毒危机之后,世界将永久性改变。

“虽然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希望如此),但它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的时间。”中国的企业家要放弃幻想,做好巨变的心理准备,中国经济回不去了,下一个周期,我们面对的就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无人区”。

李迅雷:增速无关紧要,结构才是重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点评:经济增长的数据与预期之间的差异较小,并不能说明经济强还是弱,也不构成看空的理由。事实上,中国经济在今年全球疫情中一枝独秀,已经充分反映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决策正确、执行有效。但从已经公布的细化数据看,我认为结构性问题才是我国必须面对和着手缓解的问题。

  •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不改总体下行趋势

工业、地产投资偏强的背后,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前期政策刺激,另一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间积压部分生产和投资需求,在二三季度集中释放,导致短期同比数据偏高。

但往前看,刺激措施有所减弱,例如信贷投放从6月份以后就已经回归正常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有所收紧,积压生产和投资需求也会逐步释放完毕,所以工业、地产投资数据会逐渐趋于回落。而终端消费、服务业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要解决终端消费偏弱的问题,还是要等待医学上彻底战胜病毒,而这一点还需要耐心等待。

  • 政策更偏重长远,更强调执行质量

从中央层面看,今年没有设GDP目标,这也为逆周期政策的审慎提供了依据。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国的两会延后至5月下旬才召开,而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两会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就开完了,这就导致大部分省市对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设得过高,没有考虑到疫情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拉动GDP的压力大的反差。

但是,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想拉动经济往往心有余力不足。从2017年中以来,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扩张明显放缓,城投公司有息负债增量连续两年下滑,基建投资增速也是从2018年以来大幅下降。往前看,尽管专项债、特别国债对基建支持力度增加,基建会继续回升,不过力度恐怕比较有限。

最重要的一点是,今年中央已经加大力度来严控各地房价,确保房住不炒的政策能够得以见效。过去十年里,我国经济增长率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房地产直接或者间接拉动起来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依然很大,房地产仍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变量。但如果这一局面不改变,就会步入到地方政府、居民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共同加杠杆的恶性循环中。

就财政政策而言,我认为实际上也是“积极偏稳健”,因为一直在强调政府过紧日子,大幅压减行政性开支,同时,对基建投资也非常谨慎,强调投入产品比。事实上,在长期以投资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下,基建投资一定是超前的,房地产行业一定是在累积泡沫的,社会总杠杆率一定是大幅上升的。那么,如果着眼长远的话,继续强刺激显然不可持续,偏重政策执行质量将是理性的选择。

  • 结构性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重心

前三季度数据看,新行业表现较好,传统行业普遍比较疲弱,这属于正常现象,疫情加速分化。此外,出口出奇的好,国内消费增速则低于预期,这属于中国在抗疫中的独特优势得以发挥。

但是,不是所有的分化都是好现象。如从细分数据看,烟酒的消费额增速显著好于其他消费品。此外,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体现在消费品结构的增速差异上,而且主要体现在投资品的交易和价格上,因为高收入群体的投资意愿远大于消费意愿。今年以来,股市表现火爆,交易量显著上升,指数也出现了明显上涨。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也好于预期,不仅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保持上涨,销量没有明显下降,同比只下降1.8%,尤其是豪宅销售额大幅上升。

投资品价格的虚高,会增强金融风险,不利于稳杠杆。因此,我认为在防疫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我国的改革和政策重心将偏向解决或缓解结构性问题上来。即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以促进消费,如何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降低金融和房地产这两大行业的风险。